欢迎来到广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研究院官网 ------ 网站技术支持:互联斗士 | 联系微信:gsvplus
广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研究院Guangxi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全国咨询热线:010-88888888
您的位置: 首页 >政策研究 >政产经政策导读特辑

深圳、杭州科技创新的底层密码

作者: 点击:141 发布时间:2025-03-05

    深圳、杭州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城市,近年来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深圳华为、大疆、腾讯、比亚迪和杭州深度探索、宇树科技等六小龙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在这两个城市的科技创新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探究两座城市科技创新的底层密码,特别是政府如何支持和发挥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巨大潜力和重要作用,为认识城市、政府、企业、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作用、关系、共生与成效可提供积极的参考和借鉴。

 

一、充分尊重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民营企业因其灵活的市场机制、强烈的创新意愿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具有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和便利条件。深圳、杭州等城市基于民营经济发达、民营企业数量庞大的现实基础,很早就意识到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而给予尊重和引导支持。


    以深圳为例,早在2003年5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2006年8月,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2018年12月,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2021年8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行动方案(2021-2023年)》;2023年8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的若干措施》;2025年2月,深圳又发布了国内首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征求意见稿)》。一系列持续性的政策实施,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活了民营企业作为创新决策主体的原生动力,形成了"需求导向-研发投入-价值转化"的正向循环,不仅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目前,深圳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54万,占全市企业结构的97%;杭州民营企业有约90万家,占比90%。在2025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上,省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广东将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主角,大力推广深圳6个“90%”经验做法,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

 

二、始终坚持打造服务型有为政府

    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上,深圳、杭州不仅强调政府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者”的理念,更是在实践中树立了将对企对民服务公开化、透明化、流程化、制度化的样板,避免出现“因人废事、人走政息”的现象,为企业营造了稳定的经营环境预期。


    如深圳一直以来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近年来重点以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用为突破口,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大大提升了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服务能力。从“秒批”“零跑动”“不见面审批”到“深圳90”“营商环境20条”“四个千亿”等,最大限度为民企“解绊”和“松绑”。早在2020年,深圳就已实现“智能无人秒批”事项220个,深圳市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已达100%,99.92%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94.05%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零跑动。这些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也为全国提供了先行先试的经验。

 

三、高度重视人才的创新第一资源作用

    科技创新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深、杭两市分别实施“鹏城英才”、“西湖英才”等人才计划,将人才作为核心战略资源。如深圳建立“一把手抓人才第一资源”机制,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以特区法规确立形成了“党管人才”、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格局。从人才引进、培养、开发、使用、服务等五个方面发力,全力推动实施“不唯地域引进人才(顶尖人才汇聚、企业人才汇聚、创业人才汇聚、青年人才汇聚、海外引才支持、海外人才寻聘、特聘岗位奖励)、不问出身培养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事业无忧、安居无忧、生活无忧、申办无忧)”。目前,深圳各类人才总量突破698万人、高层次人才超2.6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日前发布的2024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榜单上,深圳综合得分位居全国第三,连续三年稳坐前三,彰显出强大人才吸引力与创新活力。

 

四、努力构建创新生态闭环

    科技创新并非单一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深圳与杭州在营造科技创新生态方面,展现出高度的前瞻性与系统性,两市通过持之以恒地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资本、市场等要素有机融合,不断完善良性互动的创新生态,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新的创新动能。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深圳在国内就最早迈出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的步伐;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在“十三五”时期又进一步升华为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瞄准全球重要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全方位、多维度地打造创新生态环境。


    2020 年发布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是国内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是以法定形式明确政府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创新环境、科技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


    为弥补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规定每年把不低于 30% 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已累计资助基础研究项目 6000 多项;同时,深圳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创办了一大批高校,使得深圳的高校数量迅速增加到17所,创办于2012年的南方科技大学在QS2024 世界大学排名榜上排名全球第 301 名、中国第 15 名,超越众多国内老牌985 大学;2006 年成立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已发展成为拥有 6 个研究所和一个研发中心、1200 多职工的研究机构,取得了发现免疫细胞新类型等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成为先进技术创新的发动机;深港脑科学研究院、深圳医学科学院等一批新的高层级科研机构也相继成立;深圳还努力推动实验室平台的建设,打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培育——深圳市重点实验室”体系,已建设 13 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在科技金融领域,深圳是我国创业投资的发源地之一,创投企业数量超过 1500 家,注册资金超过1000 亿元。创投行业“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经营风格使其成为深圳科技型企业创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成立于1999年,由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共同注资设立的深圳创新投资集团累计投资额超1000亿元,90%以上资金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前沿硬科技领域;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构建了总规模超1500亿元,覆盖天使、VC/PE、并购投资等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投基金群,累计投资超2700个项目,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2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326家,投后上市企业达116家,已连续多年入围《财富》世界500强,并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名单。

 

    综上所述,深圳与杭州在打造创新型城市过程中,形成了以民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服务型政府为支撑、以科技创新生态为依托、以人才为根本保障的底层密码,这不仅揭示了两座城市科技创新的成功逻辑,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广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研究院

2025年0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