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研究院官网 ------ 网站技术支持:互联斗士 | 联系微信:gsvplus
广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研究院Guangxi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全国咨询热线:010-88888888
您的位置: 首页 >政策研究 >政产经政策导读特辑

从深圳现代产业体系看产业转型升级趋势 ——制造业为本、创新为魂

作者: 点击:92 发布时间:2025-03-05

    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始终立于潮头,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基地蜕变为全球瞩目的创新之都。如今的深圳,正以“工业立市”为根基,锚定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在先进制造业、硬科技领域持续突破,展现出“软硬结合、虚实共生、产业闭环”的时代特征,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标杆样本。

 

制造业为本,硬科技铸就核心竞争力

    2024年,深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801.87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高于全国全省,位居一线城市第一位;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4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蝉联全国“双第一”,成为我国首个5万亿级工业大市。


    与规模相比,质量与结构更为重要,在这方面,深圳的表现更为突出。以华为、比亚迪、大疆、迈瑞为代表的硬科技企业,通过核心技术攻关重塑了全球竞争格局:华为引领5G技术标准;比亚迪实现新能源汽车全球领跑,在全球首家达成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大疆占据消费级无人机七成市场份额;迈瑞医疗的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超声等医疗设备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前三。这些企业不仅是深圳的产业名片,更标志着中国从“制造”向“智造”的跨越。2024年深圳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5万亿元,,新增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达到5个。


以企业为主体,保持创新生态的活力

    创新是深圳的根,是深圳的魂。目前,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密度位居全国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1亿元、增速18.9%,占GDP比重达6.46%,研发投入总量、强度居全国城市“双第二”;企业研发投入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一,更创造出了深圳特色的六个90%,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职务发明专利、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集中在企业。由于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使得深圳能有效形成“创新—应用—迭代”的技术、产业创新闭环,拥有长久不衰的创新活力。


    蛇年伊始,深圳市委常委扩大会又提出“要进一步全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全面营造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不断加大全社会研发创新投入,将整个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器,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


面向未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2022年深圳提出了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的“20+8”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2024年3月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勾画了“20+8”产业集群2.0版的宏伟蓝图,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6万亿元,同时,打造形成4个万亿级、4个五千亿级、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人工智能先锋城市、低空经济第一城、中国软件名城。


“20+8”产业集群不仅已成为深圳应对外部风险、稳住制造业基本盘、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也成为深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深圳目前已拥有人工智能企业2200余家,产业链覆盖芯片、模型、硬件及应用等全环节,形成以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引领,元象科技、兔展智能等高成长性企业支撑,初创企业竞相发展的“雁阵式”梯队,全市发布“城市+AI”应用场景已近200个,在多领域培育出一批标杆案例,乘数效应充分释放。


    从智能网联汽车到人工智能,从数字能源到低空经济,深圳以“软硬结合”的产业生态和“虚实共生”的技术路径,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抢抓风口,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近年来,深圳瞄准“数字中国深圳样板”的发展目标,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将数实融合作为重要抓手,引导政策、资金等资源要素加速集聚、精准发力,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着力打造数字孪生先锋城市、极速先锋城市、数字能源先锋城市、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一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推动“链式转型”“集群转型”。近两年,深圳每年为约2000家规上工业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免费诊断服务,形成了“诊断评估—改造实施—成效评价”的流程化转型模式。目前,深圳累计培育全球“灯塔工厂”2家、升级可持续“灯塔工厂”1家,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个,实施国家级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近百个。


    二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夯实算力、算法、数据等技术底座,扎实推进“人工智能+数据要素×”,构建部署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大模型,规划布局深圳湾、前海湾、福田等十大人工智能集聚区,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


    三是前瞻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极速宽带先锋城市,围绕5G-A引领、算网融合、星空一体,累计建成5G基站8万个,升级5G-A基站超2.3万个。协同部署算力基础设施,建成前海深港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深圳开放智算中心(河套)等多个智算中心,全市可以提供超过5000PFLOPS高效优质的算力资源。

 

    深圳的实践表明,产业升级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内核,通过政策、资本、技术的协同发力,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打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展望未来,深圳将继续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内核,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圳的探索,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圳方案”,更向世界证明:在新一轮的科技产业革命浪潮中,唯有坚持“制造业为本、创新为魂”,方能锻造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未来。



广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研究院

2025年0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