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研究院官网 ------ 网站技术支持:互联斗士 | 联系微信:gsvplus
广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研究院Guangxi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全国咨询热线:010-88888888
您的位置: 首页 >湾区动态

湾区动态

咨询热线

粤港澳大湾区政产经要闻简讯(67)

作者: 点击:270 发布时间:2024-01-31

粤港澳大湾区政产经要闻简讯

六十七

 

 

粤港澳大湾区“十四五”发展关键词

发展、创新、开放

 

一、政策导读

1、佛山出台全市工业用地红线管理办法 鼓励探索跨区代偿机制

为制造业当家开辟新空间,佛山再次拿出实招。近日,《佛山市工业用地红线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印发,提出鼓励各区探索跨区代偿机制,在保障全市总量不减前提下,现状工业用地规模可跨区级行政区域平衡。

自2021年起,佛山强化了工业用地系统性管理,出台《佛山市工业用地红线划定》(下称《红线划定》)等相关规划,全市工业用地总规模从2021年的454平方公里提升到了目前的461平方公里;2023年全市供应的1.68万亩工业用地中,超四成落在了佛北战新产业园。

上述《办法》提出了“不减有增、以增定改、跨区平衡、空间集聚、提质增效”的工业用地红线管理原则,明确了工业集聚区和工业用地红线的法定效力、工业用地红线的优化调整情形和程序、工业用地管理要求、现状工业用地“以增定改”等内容,并将创新跨区代偿机制的主动权交到了当事区的“手中”。

“支持工业用地红线指标跨区腾挪,目标是保持总体规模不减少,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佛山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佛山将加快推动相关工作,平衡方案由当事区人民政府在组织专题论证,报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即可开展《红线划定》修改工作。(南方日报网络版)

2、聚焦新型工业化 东莞发布市政府一号文

1月18日,东莞召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大会,并发布2024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

2024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出台《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高质量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及5份配套政策,厚植东莞产业发展生态优势,强化东莞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

《实施意见》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这两条主线,结合东莞实际,明确8个传统优势产业、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具体发展目标,并实施7方面通用性政策,为东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强有力支撑。

围绕传统优势产业,东莞将着力破解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玩具、家具、造纸、包装印刷、化工、模具等产业发展的痛点问题,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围绕新质生产力,东莞提出抢抓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智能检测装备、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关键机遇,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

2024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紧密衔接国家、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政策文件,同步出台5份配套政策。这5份配套政策分别围绕强化企业体系、强化科技赋能效应、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支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提升质量标准品牌水平等维度。(南方日报网络版)

3、江门出台人才强市“新30条” 全力打造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

近日,江门出台实施新一轮人才政策——人才强市“新30条”,通过立足自主培养、强化产才融合、聚焦青年人才、提升人才服务,进一步做好新时代人才强市工作。

据介绍,新出台的人才强市“新30条”,在人才补贴覆盖范围、补贴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集成、优化提升,围绕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多层次搭建人才平台载体、全链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高标准打造人才服务体系四大部分提出30条具体措施,明确下一阶段全市人才政策宏观支持方向。

人才强市“新30条”将人才自主培养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支持本土人才提升学历,加大本土高校育才留才激励力度。支持人才扎根江门创新创业,鼓励企事业单位建设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和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在科技、产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遴选一批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

同时,人才强市“新30条”强化产才融合,重点聚焦产业发展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对新投资或新引进的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高管、骨干人才按照薪酬给予奖励,进一步建立起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产业工程师扶持力度,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人才强市“新30条”加大青年人才引进支持力度,对博士、硕士、本科等青年人才来江门市工作就业的,按类别给予住房和生活补贴。各类人才计划、科技项目适当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建设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后备力量。大力推进与高等院校、省级以上科研院所等国内外机构共建人才供给基地。用好“联络五邑”海(境)外服务工作站和江门“侨梦苑”港澳台侨创新创业基地,支持青年留学归国人员、华侨华人人才(含港澳台)来江门创新创业,全力打造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

此外,人才强市“新30条”着力提升人才服务,包括打造“侨才通”人才服务品牌,统筹推进全市实施侨都“人才卡”服务机制,全面构建市县两级分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才安居体系,持续优化提升人才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人才干事创业后顾之忧。(南方日报网络版)

 

二、经济动态

1、深圳去年GDP增长6.0%!增速继续领跑四大一线城市

1月30日,深圳市统计局发布2023年深圳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为34606.40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4.71亿元,同比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015.32亿元,同比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1566.38亿元,同比增长5.6%。

横向对比来看,2023年北京GDP破4.37万亿元,同比增长5.2%;2023年上海GDP达4.72万亿元,同比增长5%;2023年广州GDP超3万亿元,同比增长4.6%。深圳以6%的经济增速,继续领跑四大一线城市。

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比1—11月加快0.7个百分点。从行业门类看,规模以上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4%、5.6%、19.2%。主要行业大类中,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7.3%,金属制品业增加值增长23.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7%。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其中,新能源汽车、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04.2%、36.0%。

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0%。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3.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7%。其中,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增长43.0%。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拉动作用显著,增长53.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0.6%。高技术产业投资活跃,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4.0%,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投资增长70.6%。社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29.4%,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投资增长27.1%。

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实现破万亿,达10486.19亿元,同比增长7.8%。分消费类型看,商品零售增长7.0%;餐饮收入增长15.2%。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良好,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13.3%。消费升级类商品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9.4%、13.6%。网上零售持续快速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26.1%。

202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8710.70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24552.08亿元,增长12.5%;进口14158.62亿元,下降4.0%。其中,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4.4%,占进出口总额的53.6%,比重较上年增加4.0个百分点。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133350.52亿元,同比增长8.1%。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92140.89亿元,同比增长8.3%。

2、深圳外贸出口实现三十一连冠!2023年深圳进出口3.87万亿元,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据深圳海关发布消息,2023年深圳进出口3.87万亿元,同比增长5.9%,规模创历史新高,居内地城市第2位;其中出口2.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5%,规模连续31年居首位。深圳占广东省进出口总值的46.6%,拉动全省外贸2.6个百分点。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外贸是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3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环境不稳定等挑战,深圳顶住各种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外贸保持较高增势,实现规模稳、结构优,出口勇夺31连冠,展现出超强韧性。这其中,与深圳优良的营商环境、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市场主体不无关联。

特别是,深圳以有效政策、举措抓好生产、投资、外贸等各项工作,全力推动全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深圳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聚焦稳企援企利企,实施市场信心提振行动,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在全球市场中抢占发展先机。

3、佛山去年GDP突破1.3万亿元 工业技改投资额等多项数据全省第一

工业技改投资额全省第一,工业用地供应量连续两年全省第一……1月27日,佛山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透露佛山在多个领域摘得全省第一,并公布去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3276亿元,增长5%。而今年,佛山也定下了新的目标,计划GDP增长5.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

佛山取得新突破的背后,是这座经济大市、制造业大市在工业等领域表现突出。去年,佛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6301亿元,增长6.6%,展现出强劲的产业韧性与活力。

在今年广东省两会上,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佛山成为广东第二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还特别强调“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经济大市要真正挑起大梁”。

从去年的“答卷”来看,佛山不仅稳住了经济大盘,也为全省贡献了更大力量。放眼全国,此前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万亿元的城市,只有深圳、苏州、上海3个。如今,佛山已成为全国第四个“工业3万亿”城市,而且是全国地级市中的第二个。

除了工业规模不断壮大,佛山在工业技改、工业用地供应等方面也走在前列。去年佛山工业技改投资892亿元、增长33.7%,投资额居全省第一;供应工业用地1.68万亩,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546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1600亿元,达到年度计划的133%……这些数据都反映出佛山在“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方面的投入力度之大。

一方面工业很稳,另一方面市场很活。去年,佛山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1600家、总数突破1万家,总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企业标准“领跑者”数量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国家“双百企业”“科改企业”数量居全省地级市首位;规上工业企业总数预计突破1万家;新登记经营主体40.3万户、增长23.9%,总量达157.6万户……这些数据是佛山市场活力的显现。

奋进2024年,佛山将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新质生产力。今年,佛山计划省、市重点项目投资不少于1200亿元,力争工业投资增长12.5%;力争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小巨人”企业34家。同时,佛山将全力建设制造强市,大力推进新型储能、医药健康、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新材料、安全应急等新兴产业集群聚集。(南方日报网络版)

4、深圳汕头两地100余项政务服务实现“跨城通办”

1月22日,据汕头市金平区消息,当地与深圳市光明区联合梳理出的100余项可“跨城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已于近日上线广东政务服务网,有异地办事需求的企业、群众可线上通过该网的汕头金平专区或深圳光明专区查询办理指南和流程,并进行在线申办。

出具《参保凭证》、学籍查询、排污许可证核发……本次实现跨域通办的全流程网办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共100余项,涵盖社保、医保、市场监管、人社、住建等重点领域和民生热点,进一步打破地域、层级信息壁垒,解决企业办事人员和群众在深圳、汕头“两地跑”“折返跑”等堵点难点问题。

据悉,2023年12月,两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部门签订《“跨城通办”政务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在深圳、汕头两城开启光明—金平“跨城通办”新模式,促进了两区政务服务融合,实现“进一扇门可办双城事”,进一步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

根据协议,“跨域通办”政务服务新模式以“减时间、减成本、减环节、减跑腿”为原则,推进“标准统一、相互授权、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办理思路,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就近办理、一次办成”,推动跨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深圳光明将全力协助汕头金平打造“跨省通办”“跨城通办”政务服务品牌。(南方日报网络版)

5、今年惠州GDP预期增长6%以上 联动广深莞打造世界水平数字产业集群

惠州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于1月17日至18日召开。据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消息,2024年惠州GDP预期目标是增长6%以上,加快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能级,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惠州推进制造业当家,狠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全力破解要素瓶颈,办成了一批大事要事难事,埃克森美孚一期部分装置和公用工程机械竣工,中海壳牌三期落地建设,太平岭核电二期获批核准,大亚湾开发区和仲恺高新区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去年惠州以“头号工程”力度实施“百千万工程”,掀起强县促镇带村的火热实践,“1县5镇50村”入选首批全省典型县镇村培育对象。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今年惠州将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强产业协同“大联动”,联动广深莞打造世界水平数字产业集群,加强优质生活圈“深融合”,加快建设惠州港澳青年科创园,鼓励更多港澳青年投身大湾区建设。

今年惠州还将聚力提速“百千万工程”建设,突出抓示范带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取得新成效。将着力做强县域经济,集中资源力量建设“3+7”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积极打造示范镇村,深化县域体制机制改革。惠州将聚力构建“2+1”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抓新型工业化,着力夯实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集群领先地位,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链成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南方日报网络版)

6、佛山上线全省首台“24小时不见面审批智能云柜台”

1月18日,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新大厅揭牌启用。中心设置了全省首台“24小时不见面审批智能云柜台”,首批事项实现“7×24”小时柜台在线服务。

石湾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原为石湾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该中心在2007年成立。完成搬迁、改造、更名的新中心大厅开设了55个综合服务窗口,承接包括社保、公服、卫健、市监等11个职能部门共400多个事项。

在这里,政务服务更智慧、更惠企便民。中心创新设置了全省首台“24小时不见面审批智能云柜台”。柜台集身份识别、自助填表、智能申报引导、材料自助提交等多功能于一体,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指导群众实现简易式操作,提升办事成功率。市民提交纸质材料或领取结果,均可通过“线上平台+云柜台”实现,无需前往人工窗口。

云柜台首批已上线包含社保、卫健等部门的10个高频事项。每年11、12月是群众办理居民医保的高峰期,每月业务量高达8000多件,如今市民可通过云柜台随时办理该业务。云柜台既为市民办事开辟新的智能便捷渠道,又为窗口分流办事赋能提速。(南方日报网络版)

7、深圳成广东省第二个万亿元消费城市

1月23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万亿元,深圳成为广东第二个万亿元消费城市。

2023年,深港全面恢复通关提振作用明显:通关不仅会直接带动口岸商贸再度兴盛,更重要的是深港人员频繁密切交往,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其中就包括对商业和消费市场的提振。与此同时,深圳推出一揽子促消费政策和活动,持续提振消费信心。除了出台一系列促消费政策举措外,深圳还有许多新“布局”,不断巩固和拓展消费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此前,深圳市商务局发布《深圳市商业网点规划(2023—2035)(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划”)。该规划提出,到2030年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万亿元,初步建成若干个世界级商圈,单个商圈零售总额达到200亿元,其中境外旅客(含港澳台)贡献接近30亿元,基本构建层次分明、业态完整、布局合理、普适均衡、前瞻引领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商业空间体系。

规划显示,深圳将打造5个世界级地标商圈,其中规划打造2个近期重点建设型商圈,包括罗湖核心商圈、后海—深圳湾商圈;3个中长期潜力培育型商圈,包括福田中心商圈、空港会展商圈、前海·宝中商圈。

同时,深圳也在大力发展“首店经济”。据深圳市商务局数据,近五年深圳新开首店超1000家,新增首店呈持续上升态势。2023年,深圳首店门店共计引进427家,相比2022年的321家,同比上升33%。近年来,前海山姆旗舰店、开市客华南首店等一大批“首店”加速聚深,带来更多元的新型消费体验。

此外,深圳出台政策支持电商新业态,做大做强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社群团购等新兴消费,助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直播电商之都。数据显示,2023年前10月深圳共开展网络直播228.6万场,吸引244.8亿人次观看,通过电商直播实现网络零售额1466亿元,排名全省第一。(南方日报网络版)

 

三、产业简讯

1、五大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 惠州陈江规上工业总产值再破千亿

1月23日,据惠州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消息,陈江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重返“千亿街道”行列。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全球产业升级,陈江顺势而为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打造科技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引进科技企业发展新兴产业。

从企业规模看,目前该街道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4家,其中包括3家百亿以上规模的链主企业。以前个别企业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复存在,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产业体系看,陈江已形成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慧能源、人工智能、激光与增材制造五大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其中,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年产值超600亿元,智慧能源产业年产值近200亿元,现代服务业150多亿元,产业更高端、布局更合理、抗风险能力更强。(南方日报网络版)

2、广州南沙56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竣工

1月22日,广州市南沙区举行2024年第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竣工暨聚星桥开通活动。本次集中开工(竣工)的重点项目共56个,总投资约630亿元,其中开工项目共29个、总投资约316亿元,竣工项目共27个、总投资约314亿元,涵盖市政基建、产业、水利工程、房建工程等领域,释放出南沙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加快推进开发建设的势头和决心。

位于龙穴岛的南沙国际港航中心项目是集中开工项目之一,建成后将为港航物流上下游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综合服务,有助于引导航运物流、高端航运服务、临港制造、国际集拼、国际电商、数字航运等港航产业链供应链企业集聚发展。

在交通建设方面,据了解,南沙灵新大道南延线将正式动工。灵新大道南延线能贯通形成南北向的纵向道路,项目建成后将形成贯通万顷沙片区的南北向通道,促进万顷沙南部片区开发建设,加强市政道路与深中通道的对接,加强片区与湾区城市的对外联系,促进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向交通中心、功能中心的蝶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产业方面,巨湾技研储能器件与系统总部及生产基地项目是集中竣工项目之一。据介绍,巨湾技研储能器件与系统总部及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34.54亿元,占地面积283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目前项目一期(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电芯1号生产车间、PACK车间、试验车间、试制车间、动力站房、宿舍楼等动辅用房及基础配套设施等已在近期建成投产。项目二期计划今年开工,预计明年建成投产。(南方日报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