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政产经要闻简讯
第六十三期
粤港澳大湾区“十四五”发展关键词
发展、创新、开放
一、政策导读
1、深圳综合改革试点22条经验全国推广
1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再次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对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新一批22条经验进行全国推广。加上去年全国推广的18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三年期间,累计有40条“深圳经验”走向全国。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并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三年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各项改革举措陆续落地,推出了一批创新举措并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被国家法律、司法解释、部门行政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吸收借鉴的制度性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新一批22项经验系首次以“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形式向全国推广。在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包含科技成果转移全链条服务、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与征信担保信息互联互通等4条创新举措。在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包含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新模式、国际职称视同认可、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等6条典型经验。在优化涉企服务方面,包含绿色金融监管服务机制、创新低空经济发展新机制、破产制度突破创新等6条创新举措。在改善民生、提高治理效能方面,包含医疗服务跨境衔接便利、“@深圳—民意速办”民生诉求综合服务、健全改革正向激励机制等6条典型经验。
未来,深圳将继续以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推出一批取得明显成效的创新举措,落地一批地方标准乃至国际认证标准,形成一批被国家法律、司法解释、部门行政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吸收借鉴的制度性成果。(南方日报网络版)
2、深圳发布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办法
近日,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台实施《深圳市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办法》,优化补贴机制,着力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支持广大劳动者提技赋能。11月15日起,企业、机构、个人可登录“广东政务服务网”,申请深圳市职业技能培训补贴。
《办法》重点围绕深圳市“20+8”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优势传统产业等重点行业和社会民生重点领域开展培训。
《办法》规定,符合条件的劳动者自学或自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深圳市补贴目录内相应证书后,个人可按规定申请职业技能提升补贴,补贴标准700元—3000元/人,属本市技能人才供需及培训指导目录内紧缺工种高级工及以上的,补贴标准上浮30%。企业组织职工开展技能评价,职工取得深圳市补贴目录内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后,企业可按规定申请职业技能评价补贴,补贴标准200元—500元/人。同时,《办法》就新旧政策的衔接过渡做了相关安排。
近年来,深圳加快推动高质量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1.75万人次,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超400万人,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达到147.03万人,占比提升至36.7%。(南方日报网络版)
3、广州出台民企首次违法合规免责清单 系国内首个
近日,广州出台《民营企业首次违法合规免责清单(第一批)》(以下简称《清单》),推动建立与经济社会改革创新相适应的包容审慎监管模式,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筑牢依法合规经营底线,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清单》是国内第一个建立首次轻微行政违法合规免责清单的文件。此份文件有何制度创新点?主要在三个“首次”。
《清单》首次将不予行政处罚的适用条件与企业合规建设相结合,并明确除民营企业外,符合适用条件的其他类型企业也可参照适用;此外,《清单》首次将合规整改与违法行为调查的全过程相结合,规范了具体的实施要求和流程;《清单》还首次运用“指引+清单”的形式,在与民营企业经营行为关联度较大成熟度较高的领域开展先行先试,试点成熟后再稳步扩大清单覆盖面。
《清单》共提出了涉及人力资源、特许经营、建筑、禽畜养殖、林业和绿地保护等5大领域共20项事项,并通过指引方式为适用首次违法合规免责“定标准”和“明规范”。
与此同时,《清单》还明确了首次违法合规免责的适用条件,在实施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适用条件对具体情形进行分析研判。适用条件具体包括属于首次违法、积极配合调查、危害后果轻微以及主动改正违法行为,开展合规整改等。
在具体实施要求方面,《清单》进行了明确,将合规整改具体要求嵌入违法行为调查的全过程中,对整改符合要求的企业依法免予处罚。(南方日报网络版)
4、实施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 首部区域性投资者保护条例落地前海
11月4日,备受关注的《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投资者保护条例》(下称《条例》)经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后,正式发布。这是全国首部区域性投资者保护立法。《条例》将于2023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条例》规定了外国投资者资金自由汇入、汇出且无迟延,为前海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提供高效便捷的跨境资金结算服务;为企业应对外国歧视性限制措施提供帮助,保证其投资企业公平参与国际经贸往来等。同时,前海管理局将每年定期评估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满意度测评、企业负担监测和投资环境改善情况。
《条例》使投资贸易更便利,简化许可经营审批,将建立并实施“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对于特定行业许可经营项目,市场主体书面承诺符合要求并提交必要材料的,即可取得行政许可;《条例》使权益保护更细化,明确前海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和具体情形,尽可能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同时依托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条例》使市场竞争更公平,建立监管联动机制,全面实行清单式监管和联合检查制度,实现执法信息共享和处理结果互认。(南方日报网络版)
二、经济动态
1、广州养老服务供需对接 成交额达7992万元
11月17日,在第九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上,广州市民政局、黄埔区人民政府举办2023年广州市养老服务供需对接交流活动暨首届广州智慧康养(适老)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启动仪式。
经过前期推介、交流,活动共征集养老相关需求项目364个,投资总需求超2亿元,共协助27个需求项目达成合作,成交金额达7992万元,增幅为22.95%。项目内容涵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服务评估、助餐配餐、巡查督导、人才培训等。值得注意的是,首次参与活动的养老服务企业、生产厂商占比约85%,首次协助街道社区对接代管房31套,折射新活力。
为进一步丰富参与主体类型与供给要素,供需对接活动邀请广州市民政局房屋管理所、养老相关专业院校及养老人才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多方主体参与,并首次纳入人才、场地类等需求信息。
在养老服务人才供需链接方面,本次活动共整合61家养老服务相关单位,45家产品采购单位名单,广州市13所院校2024年及2025年养老相关专业毕业生信息,预计可为全市养老行业输入超6000名人才,缓解养老行业用工难题。
在场地类供需链接方面,活动发布了50个可用于养老服务的非住宅场地,面积超6310平方米,有效增加中心城区养老设施供给。
此外,今年广州市民政局和黄埔区民政局联合举办首届广州智慧康养(适老)装备创新设计大赛暨产业发展大会,助力设计成果完成转化。活动现场举行了大赛启动仪式,并设置现场报名咨询区。
本次设计大赛主要收集利用新型技术设计,面向老年人或残障人士生活的创新设计、创新产品。作品经由专家评审,将分别选出产品创新奖10名、创新设计奖10名,各组别优胜奖10名,并通过网络评审选出最佳人气奖3名,发放超70万元现金奖励。
目前,广州市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有213.06万,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91家,建成4000多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1218个长者饭堂,养老需求旺盛。(南方日报网络版)
2、江门派出500名科技特派员投身“百千万工程”
近日,江门市科学技术局印发《江门市科技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提出今年将有500名科技特派员投身服务“百千万工程”;到2025年县域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达到470个;到2027年建成5个省级创新型专业镇、55个县域省级科普基地。
《实施方案》提出8项主要任务,旨在深入推进“科技引领”工程,补齐县镇村科技创新短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以科技赋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
在突破城乡产业共性技术难题方面,江门计划面向城乡技术需求开展“揭榜挂帅”技术攻关,立足台山、开平、恩平等西部地区科技需求,组织优势科研力量加强预制菜、现代种业、绿色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机械等农业农村领域技术攻关。同时,支持县域创新主体加强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省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联合香港、澳门合作伙伴加强生物医药、预制菜等领域科研合作。
在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方面,江门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专业镇布局设点,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孵化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基地,健全专业镇科技服务体系。聚焦特色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江门推动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协同攻关,提升专业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在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江门实施科技特派员培育计划,到2027年累计遴选1000名科技特派员到企业和县镇村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技术支持,帮助科技企业、园区、乡村和基层医疗机构破解1000个技术难题。此外,江门将组建涵盖院士、科学家、企业家等创新人才的专家智库,深入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农村基层开展深调研,定期举办高端学术研讨会和产业发展论坛,为科技赋能“百千万工程”建言献策。(南方日报网络版)
3、中山首批市级“零工市场”揭牌 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中山首批市级“零工市场”于近日揭牌运营,分别位于中山市东区街道和南区街道。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蜂享驿站”等现有载体,中山创新零工市场建设模式,构建了集岗位信息发布、就业创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劳动权益咨询、便民休憩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保障零工市场。
走进“零工市场”,只见内部划分为职业介绍区、对接洽谈区、信息发布区和便民服务区几个区域,屏幕上滚动着各类岗位信息。“社区告诉我这边有个零工市场,家门口就能找工作,真的很方便!”家住附近的林阿姨浏览着现场派发的招工手册,说:“我帮家里人来看看有没有工作合适,这边提供的岗位挺多的,也比较全面。”
“零工市场”主要指为用工主体和零工人员(短期或临时就业的城乡劳动者)搭建的供需平台,实现即时快招、灵活就业。据了解,相比常规的“零工市场”,中山首批市级“零工市场”实现了三大创新融合,分别是“蜂享驿站+零工市场”“党群服务中心+零工市场”“繁华商圈+零工市场”。通过与蜂享驿站联合建站,中山将“零工市场”的就业服务融入蜂享驿站的便民服务中,为新就业形态群体提供乘凉、饮水、休息、充电等一站式服务。同时,各镇街择优选取了硬件设备齐全的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共享人员、硬件、场地、资源、平台,加载就业服务功能,便利群众求职寻岗。还有部分镇街选择将“零工市场”开进人流量聚集、商铺众多的商圈,让老百姓在吃饭逛街之余,可以顺便找工作,持续不断打造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
中山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零工市场”将统一收集灵活用工信息,提供信息发布就业创业指导,建设零工人员的休息休闲场所,促进求职人员就地就业、获取就业信息及服务,更好地为灵活就业人员、大龄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提供家门口的高质量就业服务。今年年内,中山将计划建成超24个零工市场、超23个就业驿站,其中市级零工市场2个、市级就业驿站2个,并探索建立村一级零工市场和就业驿站,全力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南方日报网络版)
4、惠州真金白银引进超7万青年人才
近日,惠州市第二届人才周“最美人才”发布仪式举行,现场为惠州市第三批“东江学者”(10名)、惠州市第一批“鹅城工匠”(10名)、惠州市第十批市管拔尖人才(50名)、2023年惠州市“市管首席技师”代表(50名)、2023年惠州市“优秀乡土人才”代表(20名)等一批优秀人才颁发入选证书。
这是惠州人才队伍壮大的具体写照。去年惠州出台《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意见》,推出惠州人才政策3.0版,构建“1+2+N”人才政策体系,推出支持各类人才发展多项政策。其中“东江学者”培养期三年内,每人每年10万元科研工作经费;市管拔尖人才培养期三年内,每人每月2000元培养经费;“鹅城工匠”在管理期两年内,考核优秀的给予10万元津贴补助……
如今一年多过去,惠州深化实施“惠”聚优才工程,拿出真金白银、真情实意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引进了超7万各类青年人才,推动了两大科学装置、东江实验室、亿纬锂能总部研发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建设,搭建了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增加到25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3400多家。
数据显示,目前,惠州人才总量超130万人,高层次人才超5万人,硕士研究生1.68万人,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才1.8万人,高级技师超1.2万人,有近百人入选省级、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南方日报网络版)
5、肇庆打造102个人才驿站矩阵
近日,一场人才赋能乡村振兴活动在肇庆市广宁县江屯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举办。活动中,多个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将联手推动肇庆茶叶产业进一步发展。
人才驿站“小阵地”,展现乡村振兴“大作为”。近年来,肇庆市人社局联动市委人才办等部门,建立人才信息库,建设1个市级人才驿站、1个市级分站,12个县级人才驿站、88个镇级人才驿站,打造了102个人才驿站矩阵,形成“肇唤人才,庆幸您来会才日”活动品牌,为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搭建桥梁纽带,为全市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全市人才服务“软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各方统筹引领作用下,人才驿站成为推动肇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高要区、四会市、广宁县玉器人才到端州学习端砚工艺美术雕刻,四地工艺美术人才互联互通、借鉴学习,推动了各地玉器人才发展;高层次人才与种植柑橘、茶叶公司、农户合作频繁交流合作,有力促进柑橘、茶叶种植和营销提质增效,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
截至目前,肇庆市内各级人才驿站结合自身特色,柔性引进、培育各类高层次人才562人;组织各类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座谈交流、技能培训等服务乡村一线活动共402场,12423人次参加活动。
为确保“新引擎”转得动、动力足,今年肇庆陆续出台《肇庆市人才驿站工作联席会议议事规则》《肇庆市人才驿站运行管理制度》《肇庆市人才驿站年度绩效考核方案》,以此规范人才驿站决策制定和运营管理。
接下来,肇庆将继续深入实施“西江人才计划”系列政策,推进人才驿站聚焦人才服务和赋能,促进人才和企业、农户“双向奔赴”。(南方日报网络版)
三、产业简讯
1、5000家东莞企业进驻国企供应商库
11月14日,粤港澳大湾区国央企采购对接会在东莞举办,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秘书长彭新良介绍,这是央企和地方国企首次大规模“拼团”到地方开展采购活动,将助力东莞企业拓展内销市场。
本次对接会的采购商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光(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广州交易集团有限公司、深圳交易集团有限公司等11家国资企业及其二级子公司,共计60余个主体。此外,还有超1500家东莞企业到现场洽谈磋商。值得一提的是,参会的央企和地方国企去年全口径的采购总额超过1.2万亿元。
现场,对接会设立近60个洽谈专区,为参会的供应商企业提供一对一的供需业务对接平台。
此次对接会的相关采购业务涵盖电子通信、房地产、公共设施、工程管理、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农林渔牧、商务服务、信息技术、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采购货物包含设备、家具、印刷、建材、食品、家用电器、纺织原料、五金产品等,覆盖东莞多项工业门类。当天还举行了“央地供应商生态融合——东莞企业入驻央企供应商库”签约仪式,借助此平台,有5000家东莞企业进驻央企供应商库,预计每年将达成超500亿元的采购额。(南方日报网络版)
2、全国六大纺织产业集群落户清远
清远纺织服装产业迎来了“新朋友”。近日,在清远举行的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六届六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暨中国棉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广东)峰会上,河南新野县、福建长乐区、浙江兰溪市、江苏沛县、山东临清市、湖南华容县等六大纺织产业集群与广州北·中大时尚科技城集中签约,共建棉纺织产业链。
今年以来,我国棉纺织产业面对的国际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指出,在此背景下,清远棉纺织产业要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打造高效率、高品质、高责任的棉制纺织品服装供给体系。
向全球招商,不仅产业集群来了,龙头企业也来了。溢达集团携旗下十如仕品牌进驻广州北·中大时尚科技城,举行落户签约仪式,品牌工厂店同步开门营业。
广东云尚智城集团董事长胡智盛介绍,作为清远“万亩千亿”制造业大平台的核心区、启动区,广州北·中大时尚科技城着力构建纺纱、织布、制衣、数码印花等全产业链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制造平台,建设“一馆一中心四平台”,贯穿研发检测、供应链、资金链、物流链、生产经营、展贸展销等全流程环节,一站式构建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大生态,为企业降本增效,助力中国快时尚智造基地高质量发展。(南方日报网络版)
四、创新驱动
1、史上规模最大高交会11月15日在深圳开幕
脑机接口、仿生双臂机器人、全球首款穿戴式水下推进器、水下搜救机器人……11月15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开幕,一批前沿技术和产品将集中亮相。本届高交会以“激发创新活力 提升发展质量”为主题,继续采用“一展两馆”联动办展模式,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展区)和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展区)两馆同时举行,规模达50万平方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高交会。
创办于1999年的高交会被誉“中国科技第一展”,被视为洞察高新产业发展新趋势、对接市场新需求的重要“风向标”,每年都会吸引众多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亮相。14日下午馆内展位布置已进入收尾阶段,不少高科技装备也已进场做最后调试,人工智能、5G应用、低空科技、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展品琳琅满目。
继去年高交会首次设立“专精特新”展后,本届高交会在福田展区设“专精特新”展团,总占地面积超5000平方米,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协同亮相,展示AI技术智能芯片、移动通信技术应用、数字娱乐技术、先进机器人、物联网等前沿领域技术和产品。
在宝安展区,超2000家优质企业携新产品亮相。在首次亮相高交会的“空天—低空科技展”中,小鹏汇天陆空一体式飞行汽车将以最新造型首次向公众展示,智航无人机将携最新研发的国产全球首架电动垂直起降载人飞碟亮相;银河航天也将在现场展现我国首颗使用大型柔性太阳翼的平板堆迭式卫星——灵犀03星的魅力。华为、百度、阿里云、大疆及法国威立雅、美国赛莱默、丹麦格兰富、德国威乐等企业则现身节水产业展,集中展示节水先进技术产品和节水优秀实践案例、解决方案。
福田、宝安两大展馆各有侧重,两馆之间设有免费的公共接驳系统,交通线连接CBD、河套、高新区、前海、机场、会展城等城市地标。
高交会不仅打造新产品的“发布会”,也搭建企业交流的“会客厅”,加强政产学研之间的互助协作,培育开放的创新生态,让科技惠及世界。
今年将有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高交会,一批外国部长级官员、国际组织负责人、世界顶尖科学家、企业家将进行高端对话,讨论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在西丽湖论坛、深圳企业创新发展大会等配套活动上,高水平科学家论坛、湾区校长论坛等活动也将为政产学研充分交流提供平台。(南方日报网络版)
2、深港首次联合举办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
据深圳市政府新闻办11月1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消息,第五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将于11月23日至25日在深圳举行。本届论坛延续“开放·信任·合作”主题,以“科技赋能发展,共谋湾区未来”作为年度主题,将围绕科技探寻前沿、科技促进发展、科技应对挑战、科技有效治理四大主题开展研讨。
论坛共设1个主论坛和11个平行分论坛,邀请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名世界知名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世界重要科技组织负责人等嘉宾出席,图灵奖得主杰克·唐加拉,诺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托马斯·苏德霍夫、厄温·内尔、斯特凡·黑尔等多位顶尖科学家及政企界代表将参加主旨报告、高端对话等环节,聚焦科技发展热点问题,分享精彩观点。论坛将线上线下同步举行,面向全球网络直播。
第五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此前,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已在北京、成都等城市成功举办四届,本届论坛是首次由深港联合办会。
深圳和香港将在平行论坛“河套创新发展论坛”共话未来,在“未来产业发展论坛”“青年前沿科技论坛”齐头并进,进一步深化深港两地科技创新合作。
本届论坛将发布系列科技报告,引领前沿科技创新方向。在科技创新方面,论坛将联合化学领域国际知名科技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遴选出具有巨大潜力的创新技术,发布年度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在国际区域合作方面,本届论坛将立足大湾区,遴选出具有巨大潜力的创新技术,发布大湾区十大科技成果。此外,论坛还将围绕大湾区发展未来产业、能源材料科技创新、大科学装置建设和国际合作等,形成系列高质量的建议报告。
本届论坛还特设“科学家进校园”系列配套活动,组织提前抵深的科学家进入小学、中学、大学开展讲座活动,与学生们面对面进行交流,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南方日报网络版)
五、绿色金融
珠海携手澳门、横琴共建共享十字门金融区
11月3日,“共建共享十字门金融区大力发展跨境金融大会”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来自粤港澳三地的百余家金融机构代表齐聚一堂,探讨跨境金融新机遇,共话大湾区澳珠极点金融高质量发展。
一直以来,现代金融业都是大湾区澳珠极点支柱性产业之一。澳门特区政府11月1日公布的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指出,要促进现代金融业发展,争取金融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于规划期维持在10%以上。
珠海全力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持续深化跨境金融合作,与澳门、横琴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金融产业加快发展。接下来,珠海将推动十字门金融区建设成为大湾区澳珠极点跨境金融发展的重要阵地,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大力发展跨境金融,落实好“横琴金融30条”,以更大力度开展跨境金融政策创新和金融业务创新,助力十字门金融区成为金融开放创新的试验田、现代金融产业生态圈的新高地;优化服务、强化多方联动合作,加强与港澳的沟通对接,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推动金融市场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苏崑表示,十字门金融区的发展建设,有利于发挥澳门、珠海、横琴三地的资源、制度和政策优势。“未来合作区将进一步推动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化,深化粤澳跨境金融合作,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提升大湾区澳珠极点的能级和影响力。”(南方日报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