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产经政策导读专辑
(第5辑)
粤港澳大湾区“十四五”发展关键词
发展、创新、开放
导读
粤港澳大湾区的今后发展,面临纽约大湾区、旧金山大湾区和东京大湾区的激烈竞争。根据“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安排,粤港澳大湾区要勇于自我改革,积极承担建设世界科技走廊的光荣使命,努力发挥出超越美国和日本湾区发展的综合优势。
1、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缘关系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其中,香港、澳门占地1132.2平方公里,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为5.49万平方公里。
粤港澳大湾区东临福建,西邻广西,南部临近海南和南海,北部临近湖南和江西。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现在拥有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还有香港、广州、深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枢纽,高铁和城际铁路全面,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有鉴于此,粤港澳大湾区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发挥出引擎功能。
除了先天优势之外,粤港澳大湾区还具有后天的优势叠加。其中,香港不仅是自由贸易区,而且还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是我国外贸出口发展转口贸易的窗口。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深圳成为国内四大特区之首,吸引了大量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使得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产业转移受益地区和出口加工地区,广东省也很快成为我国经济大省。粤港澳大湾区吸引了大量的内地人才和归国留学人才,成为人口净流入地区。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常住人口已经达到7000万以上。
2、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优势
据统计,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珠三角9个城市,GDP达到8.9万亿人民币。再加上香港、澳门的同期GDP,整个大湾区GDP能够达到12.6万亿之多,经济体量超过加拿大、俄罗斯,并且与韩国相当。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超过旧金山湾区,接近纽约湾区水平。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速依然在7%以上,增长速度超越世界其他湾区,预计2022年可以超越东京湾区,成为全球经济总量的湾区。
可以预见,在“十四五”期间,粤港澳经济发展将会后劲十足:
一是因为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广东省在十四五期间计划加大交通投资
力度,预计投资为2万亿元,主要用于交通体系完善。(继港珠澳大桥开通后,深中通道也会在未来几年开通)
二是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大提速。在珠三角九城市,近两年新增高新企业近2万家,并且正在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增强大湾区原始创新能力。由于广东省域疫情防控有力,全球资本聚集粤港澳大湾区力度不断加大。2021年11月,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成立,总规模 1000 亿元。以深圳为代表大湾区正在吸引全球风险科技投资聚集,预计未来十年可以吸引全球万亿美元风险科技投资。
三是大湾区的进出口优势明显。香港是自由贸易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广州是广交会举办地,深圳长期处于出口贸易的位置。据深圳海关统计,2021年深圳市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达3.5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92万亿元,规模连续第29年居内地外贸城市首位。深圳积极落实发展倡议成效明显,多个领域进出口规模迈上新台阶。深圳进出口占大湾区内地9市的四成,九市进出口总额为8.85万亿元。
四是消费拉动大湾区经济发展作用显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平均收入位于国内前列,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以深圳居民消费能力为例, 2021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2% 人均可支配收入70847元(10981美元),较上年增加5969元。预计在“十四五”期间,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能够达到1万美元,十年后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16美元,整个大湾区的消费拉动经济作用将更加明显。
3、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趋势
粤港澳大湾区经历40多年的共同发展,三大产业结构现趋势变化,其中一二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地位愈加凸显,目前已基本形成具有明显特征且较为稳定的产业结构。从地理区位划分,可将大湾区中珠三角9城分为三个经济区域,其中,深、莞、惠三城产业结构显现出较高同质度,集中于电子科技、汽车、医药制药、服装及现代服务业等;另外,广州、佛山、肇庆三城形成的经济区域则是以制造业及农业为主,广州的支柱产业主要是汽车、船舶、重装机器制造等重工产业;佛山则是以电器机械制造及陶瓷业为主,肇庆与之不同,以农业产业和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制造业程度较低;再者,珠、中、江三地形成的经济圈产业差异不明显,都是以制造业为主,其中珠海主要是电子信息业、精密仪器制造及石油化工业等,中山则集中于电器、五金家电等产业,江门特征相对明显,以交通海洋装备业、包装印制及纸制加工产品产业为主。
香港、澳门则以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占据尤其重要地位,占GDP比重大于90%。其中,香港的金融、贸易、航运产业占据亚洲甚至全球的领头地位,其支柱产业为贸易与物流业、工商支援服务业、旅游业及金融服务业,该四产业产值占GDP六成以上,繁茂的金融和贸易物流业为香港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澳门则是以博彩业为引领,同时带动金融保险、餐饮酒店、资产租赁等多元化产业布局,其中博彩业产值占GDP币种超过半数。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是利用不同的资源禀赋差异,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使湾区内各经济主体利益与大湾区整体经济利益得以实现。为此,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关键是培育利益共享的产业价值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这需要构建一体化产业链,协调区域产业利益;实施差异化战略,错位发展;构建多层次协调合作机制,减少制度障碍和壁垒;建立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注入创新活力。
4、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优势
从全球四大湾区比较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面积、人口多,人才成长势头处于态势。在湾区内,聚集了5所世界100强的大学,多于其他湾区。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可以估算出粤港澳大湾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达1187.81万,占6797.49万常住人口的17.47%。按照8%的高等教育人口增长率,预计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人口能够达到1883.6万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大湾区的重要学术研究中心,同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和国际惯例接轨的优势。广州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和科技文化中心,拥有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众多大学和科研院所。2021年,广州增加两院院士6人,标志着已经成为华南重要的研发城市。深圳特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中心,除了深圳大学之外,还引进了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香港相关大学的研究院,创办了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并且和中科院合作筹建深圳理工大学和深圳海洋大学,同时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伯克利学院、墨尔本大学等国际二十多所知名大学联合建立研究生院,2021年深圳新增选两院院士4人,院士数量超过50人。
除此之外,深圳有大量的科技龙头企业、风险基本资金、开明的监管制度和合作文化,产业链非常完备。产品从设计到市场可以在几周内完成,这些都使得这座城市具备了实现梦想的良好条件。美国投资家和金融学家吉姆·罗杰斯,在接受新加坡中文媒体万事通采访时表示,在后疫情时代,世界创新圣地可能从美国硅谷转移到中国深圳。
2021年发布的信息显示,粤港澳大湾区25家企业上榜世界500强榜单,代表了大湾区的企业实力。粤港澳大湾区培育了一批龙头科技企业,代表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实力。
表1、大湾区龙头科技企业名单
科技产业方向 | 深圳 | 广州 | 其他城市 |
电子科技包括通讯 类 | 华为公司 | ||
中兴科技公司 | 粤芯半导体、等具有硬科技实力的企业 | ||
人工智能 | 大疆科技重点研发 无人机等产品 | 云从科技 | |
互联网 | 腾讯公司500强中 132名 | ||
电力企业 | 南方电网500强中 第91名 | ||
汽车企业 | 比亚迪公司 | 广汽集团有限公司 500强中176名 广汽埃安 | |
小鹏汽车 | |||
家电企业 | 珠海格力电器集团 500强中第488名 | ||
佛山市顺德美的集 团500强中288名 | |||
生物医药和生命科 学龙头企业 | 华大基因 | 广药集团(广州)500 强中468名 | |
广州百济神州生物 制药有限公司 | |||
医疗企业 | 迈瑞医疗科技有限 公司 | ||
新材料企业 | 正威国际(深圳) |
德勤发布2020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榜单:深圳和广州企业数量翻了一番,粤港澳大湾区扶持政策是主要因素。
表2、进入2020年中国高科技成长的广州深圳企业名单
企业名单 | 深圳 | 广州 |
物流服务 | 广州快兔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第六名 | |
互联网 | 深圳易马达科技有限公司第19 名 | 广州平云小匠科技有限公司第八名 |
深圳天行云供应链科技有限公 司34 | 广州六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第九名 | |
深圳安测健康信息科技有限公 司第38名 | 广州沐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3名 | |
深圳承和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第47名 | 广州搜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5名 | |
广州伊的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16名 | ||
广州十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第39名 | ||
广州海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第44名 | ||
广州驴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45名 | ||
硬件 | 深圳逗爱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从事硬件排名第三名 | |
深圳市宗匠科技有限公司排名 十八名 | ||
软件 | 深圳追一科技有限公司第七名 | 广州诗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第48名 |
深圳鼎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第 23名 | ||
深圳积木易搭科技技术有限公 司27名 | ||
深圳市一号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第37名软件 | ||
智能制造 | 深圳创想三维科技有限公司第 14名 | |
易视智瞳科技有限公司33名 | ||
新零售 | 广州皓醒湾科技有限公司第21名 | |
生命科学和医疗 | 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第49 名 | 广州欧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第40名 |
以上两个表格说明,粤港澳大湾区不仅适合龙头企业成长,也适合中小科技企业成长,营商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在国内名列前茅。
5、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集聚优势
经验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科技是动力,人才是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现象。以深圳特区和广州市为代表,吸引了全国大批人才聚集。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大量留学生加速回国,相当部分聚集在粤港澳大湾区。
《2020年深圳人才竞争力报告》显示,2019年深圳引进各类人才28.75万人,引进人才数量逐年稳步上升。目前,深圳各类人才总量达548万余人,深圳科技大军人数超过200万人,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近1.6万人,全职院士46人,留学回国人员超过14万人。2021年深圳院士数量超过50人。
数据显示,东莞人才总量达到258.4万人,人才总量占全市人口比重的24.6%;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各类人才平台1523个,通过机构集聚基础研究人才近万人;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连续十年居于全省地级市;制造业的人才总量超过104万,占全市总量的比重超过40%。广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01年拥有大学科技园3个,省级大学科技园5个。在穗全职院士人数5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5人,境外及外籍院士10人。2021年在穗全职院士人数64人。
目前,广东正在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与港澳合作新建20家联合实验室,并向港澳开放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累计跨境拨付财政科研资金1.5亿元。同时,全面实施大湾区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珠三角九市累计发放个税补贴23.9亿元,引进近9000名境外创新人才。
应当指出,中国发展为全球科创中心的优势包括人才队伍的构成、研发费用以及研发时间的。据此,原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表示,未来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科创中心。在这些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一直在全国。
2021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蝉联,实现全国“五连冠”;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3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3.14%;全省研发人员超过110万人;在粤外国人才占全国约1/5;“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蝉联全球第二位。以深圳华为公司为例,一家公司的研发经费就达到1400亿元。还有腾讯公司达到389.72亿元,两家公司的研发总和就超过了1789.72亿元。展望未来,区域创新综合能力的持续提升,完全可能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改革步伐,扫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障碍,推动世界创新圣地从美国硅谷向深圳特区转移。
6、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投放优势
2014年12月,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东自贸区涵盖三个片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广州南沙自贸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深圳蛇口自贸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珠海横琴自贸区),总面积116.2平方公里。广东自贸区立足内地面向港澳台深度融合,形成和香港、澳门接轨经济制度,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9年8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要求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从而为深圳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走廊创新中心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思考与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来,已逐步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正发挥其引领及辐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融合、区域融合、产业融合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在新经济形势与供给侧改革的驱动下,粤港澳经济融合的新趋势应是功能融合,即以构建国际性经济集群为目标,将各地产业优势、文化优势、基础优势,融合在一起,将科技与产业有机结合,构建出国际战略平台。
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更是其发展引擎所在,在与省级政策多重叠加之下,围绕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构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
当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低位运行常态化的“双常态”条件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融合发展势必给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广西贺州带来产业、创新、市场、金融、人才等发展机遇。贺州应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强劲东风,充分发挥自身区位、生态、人文优势,以东融先行示范区为融合创新大平台;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模式为政策研究主线;以“1+6”个东融为基本内容;以四位一体(智、技、企、资)为基本导向;以四化同步(市场、平台、专业、企业)为基本策略;以“双飞地”为基本创新模式;以开放、守信、服务、全面提升营商环境为基本准则;以高质量产业项目落地为核心,补贺州工业化、城镇化、东融通道、新老产业融合、人才聚集、财力薄弱六大短板,探索出少数民族相对落后地区共同富裕、生态友好、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新路径、新模式,再创贺州十四五东融新篇章。
广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研究院
2022 年 05 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