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安全节能环保产业是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全应急与节能环保市场需求持续扩大。2021年,深圳市安全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增加值425亿元。2022年8月发布的《深圳市培育发展安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安全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
二、深圳产业现状及特征
安全节能环保产业已列入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直以来,深圳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安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已经在全国具备了领先优势。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安全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增加值425亿元。以深圳国际低碳城为例,自2012年项目启动以来,深圳国际低碳城吸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进驻。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国际低碳城规划范围内地区生产总值达163.0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92.9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万元GDP能耗为0.073吨标准煤,领跑全国。深圳万元GDP能耗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3,处于国际先进、国内大城市最优水平。
目前,深圳安全节能环保产业中已经成长起一批综合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创新优势明显的中小企业,例如高效电机及控制系统领域的汇川、英威腾等,半导体照明领域的万润、九洲、瑞丰、雷曼等,水污染治理领域的深圳水务,废弃物处理领域的深圳能源、东江环保、格林美等,节能环保服务领域的铁汉生态、达实智能、世纪天源等。
三、产业链
安全应急产业主要集中在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智能安全应急产品、安全应急服务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LED照明、高效变频器、绿色建材、水污染治理、节能环保服务等领域。
四、行业代表企业介绍
(一)深圳市哈威飞行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于2016年4月13日,是一家致力于个人微型飞行器及水上运动、救援产品的生产、研发、销售的科技公司。
公司管理团队均来自诺基亚、TDK、Philip等国际知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拥有知名企业管理经验和全球视野格局;营销团队多层次、立体化、欧美本土化;技术团队主要来自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航空航天学院,西北工大,电子科大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专业背景。
哈威飞行以“无创意、不产品”为宗旨,创新是哈威的灵魂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公司所有产品均为独家原创、首创,哈威是国内首家将领先的飞行技术应用在水中运动和救援领域的企业,并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机翼式水下推进器H2水中飞翼、水上智能救援设备H3水上救援飞翼,以及电动冲浪板H5动力水翼产品,是国内专注水上运动、救援设备及技术储备的领先品牌。
(二)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于1995年,于2010年6月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02421。基于自主创新的物联网智能管控平台及终端产品,以大数据服务平台产品为核心,聚焦智慧医疗、智慧建筑、智慧交通三大细分市场提供多场景智能物联整体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5G时代值得信赖的智能物联网平台营造者。拥有覆盖全国的营销和服务网络,于深圳总部自主投资建设了200米超高层绿色智慧大厦;在雄安设立北方总部,成为第一批获准在雄安新区注册的企业。
五、未来趋势及深圳采取的措施
(一)未来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双碳’目标引领下,安全节能环保产业有很大发展空间,应用场景广阔。未来推动安全节能环保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融合,推动产业集群逐步演化成相互联系的产业生态,将会孕育出更多新兴业态。
趋势一:绿色低碳引领发展,能源结构优化提速。以高经济效益、低能源消耗为主线的产业结构优化将成为各地“十四五”规划的重点,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趋势二:绿色制造水平提升,进一步推动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
趋势三:绿色制造加快推进协同融合,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随着物联网、云计算、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行业间协同融合的持续深入,智慧节能、物联环保等节能环保新型服务业态将不断涌现。
趋势四:行业集聚持续增强,“专精特新”成中小企业发展方向。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更加趋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和协作配套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集成化与差异化相结合将助推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良性发展。
趋势五:实施产业数字化融合工程将加快实施。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安全应急、节能环保领域的应用。推动主要用能设备、工序等数字化改造和上云用云,开展设备运行监测与工况优化、精准运维、能耗监控等全生命周期应用。探索大数据驱动的智慧环保新模式。
(二)深圳采取的措施
一是壮大企业规模实力。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国际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培育年产值超百亿企业3家以上、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2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家以上。
二是加速产业聚集。规划建设2个以上产业集聚区,形成以技术研发、总部基地为核心和以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带。
三是打造创新高地。加强先进技术攻关,提升集群企业创新能力。新建60个以上国家级、省市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一批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有效发明专利突破1万件,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
四是扩大国际影响力。部分领域产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际知名品牌建设成果显著,安全应急、节能电气、水污染治理、固废处置利用等技术装备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参与制修订国际安全应急、节能环保标准。
五是加大企业扶持力度。探索设立集群基金,充分利用气候投融资政策,扩大集群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对集群重大项目的投融资力度。整合优化财政资金扶持领域与方向,更好引导服务集群发展。
规划建设集群产业园区,优化集群发展空间。开展集群“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持续壮大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