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研究院官网
广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研究院Guangxi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您的位置: 首页 >湾区动态

湾区动态

咨询热线

粤港澳大湾区政产经要闻简讯(50)

作者: 点击:966 发布时间:2023-04-24

粤港澳大湾区政产经要闻简讯

 

五十

 

 

粤港澳大湾区十四五发展关键词

发展、创新、开放

 

一、政策导读

1、江门围绕人才引进培育出台专项工作举措 三年计划育队伍 八大行动引英才

为大力实施“人才倍增”工程,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近日,《江门市重点人才队伍高质量自主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下称《三年计划》)和《关于激励全社会引才聚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八大行动”》(下称《八大行动》)先后印发出台,重点围绕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激励全社会引才聚智提出系列工作举措。

《三年计划》主要在“育”上下功夫,主要任务包含13个板块,以充分提高包括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产业工程师、技能人才、教育人才、医疗卫生人才等“十四五”时期江门重点建设的13支人才队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为目标,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并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考核评估、营造良好氛围等三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强化人才自主培养保障措施。

为确保各项工作久久为功常抓不懈,江门还编制《江门市重点人才队伍自主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清单(20232025年)》,对每年的工作目标和举措进行再分解、再细化、再明确,确保年度目标按时推进,总体目标保质完成。

《八大行动》则侧重在“引”上做文章,涵盖了以企引才、以侨引才、以才引才、全民引才荐才、人才供给基地建设、高端人才猎聘、揭榜挂帅、柔性引才等八个方面的子行动,激发全社会力量在发现、举荐、引进人才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具体而言,江门将鼓励企业建设人才科研载体和人才集聚平台,开展人才工作优秀企业的认定,引导企业大力引才留才;同时发挥“侨智”资源丰富优势,加快布局建设海(境)外服务工作站,制定海(境)外引才专项举措,加快链接全球人才资源。另一方面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支持大力实施“揭榜挂帅”行动,积极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破题”的协同机制,提升引才的实效性。(南方日报网络版)

2、珠海打造预制菜产业“灯塔园区”

坐拥海鲈、黄立鱼、桂虾等国字号特产的珠海,正加速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抢占这一“黄金赛道”。416日,据珠海市农业农村局消息,珠海市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组织编制了《加快推进珠海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以下简称《计划》),为珠海预制菜全产业链赋能加速。

《计划》明确,到2025年,珠海将培育1000家以上预制菜产业市场主体,新增100家规模以上预制菜产业链企业,招引10家以上优质龙头企业,高标准打造1个预制菜装备制造示范区,全市预制菜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0亿元。

针对目标,《计划》制定了产业集群培育工程、产业体系建设工程、产品市场开拓工程、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和产业保障支持工程五大重点工程,其中包括21项具体任务,为珠海市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方向和路径指引。

此外,珠海还将突出“地标产品+装备制造+珠澳合作”的产业链特色,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预制菜产业“灯塔园区”。(南方日报网络版)

 

二、经济动态

1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广东三大产业全面发力稳住经济大盘

423日,广东省统计局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一季度广东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实现良好开局。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78.23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9.06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1141.35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17997.83亿元,增长5.0%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一季度,广东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同比增长2.6%;园林水果产量增长2.5%。生猪出栏991.93万头,猪肉产量77.15万吨,分别增长4.2%4.3%;季末生猪存栏2075.77万头,增长4.2%,生猪产能恢复正常。

工业生产增速转正。一季度,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90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比1-2月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9%,采矿业下降11.9%。全省在产行业增长面59.0%,比1—2月提高5.2个百分点。

服务业生产迅速回升。一季度,广东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由上年全年的0.7个百分点提高至3.0个百分点。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经营情况明显改善,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48.4%65.8%,增幅分别比1—2月提高22.227.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0.6%,比上年全年提高6.2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3.9%,在服务业各行业中增幅最大。(南方日报)

2去年广东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逾5350亿元 在全省外贸占比稳步提升

今年421日是广东自贸试验区挂牌8周年。8年来,广东省内海关以畅通粤港澳大湾区物流通道、促进新型贸易业态发展、实施智慧监管为着力点,支持广东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省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总值5350.8亿元,同比增长27.8%,在全省外贸占比稳步提升。

近年来,广东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其中,海关在南沙、前海和横琴探索实施移动远程监管新模式,推进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技术整改移动远程监管等创新举措,有效提升监管效能;还加强与澳门监管合作,对符合条件的输内地澳门制造食品,实施便利化通关措施,实现货物秒速通关,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同时,为促进新型贸易业态集聚发展,海关依托南沙综合保税区,首创实施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一站式监管模式,允许企业将出口电商退货商品退回综保区,在仓库内一站式完成拆包、分拣、存储、复出口等业务,解决跨境电商出口退货的难点、痛点。2022年,广州南沙口岸跨境电商包裹进出口首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3.3倍。

为助力粤澳服务贸易发展,海关创新澳门动植物产品进境检验检疫新模式,对澳方官方委托、以携带方式经粤澳口岸进境并由内地海关检测的动植物产品检测样品,压缩审批时限至5个工作日内。

接下来,广东省内海关将继续推进广东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支持广东自贸试验区与三大重大平台建设的协同发展、优势叠加,全力服务广东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南方日报网络版)

3签约金额达1587.91亿元!江西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推介会在深圳举行

江西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推介会近日在深圳举行。本次推介会上共签约内外资项目91个,签约金额达1587.91亿元,项目涵盖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金属制品、中医药、轻工等产业。

近年来,粤赣合作持续深化,在产业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结对共建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新成果。粤港澳地区也成为江西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主要目的地。数据显示,香港是江西利用外资的第一来源地,占全省比重超过八成。广东是江西利用省外项目资金主要来源地。2022年,江西引进广东省企业1129家,实际到位项目资金3237亿元,占全省比重31.1%(南方日报)

4、江门一季度引进投资亿元以上(含)项目107个 计划投资额674亿元

近日,江门市公布了一季度招商引资“成绩单”。数据显示,13月,江门共引进投资亿元以上(含)项目107个,比2022年同期增长105.8%;引进项目计划投资额674亿元,增长31.7%

从项目体量看,一季度江门招商取得新突破,共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含)项目20个,增长100%;计划投资额483亿元,增长18.5%。其中,全市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含)制造业项目12个,计划投资额228亿元。

例如,中广核台山新一代智慧绿电升级项目计划投资52亿元;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江门基地项目一期扩建项目计划投资35亿元;精测电子新型智能制造产业园计划投资30亿元;泽塔新能源储能项目计划投资30亿元。

注重产业链招商,也是江门的一大亮点。一季度,全市引进15条重点产业链项目75个,计划投资额366亿元,分别占引进项目总数和计划投资额的70.1%54.3%。其中,引进项目投资额排名靠前的是新能源电池产业链(85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50亿元)、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家电、食品产业链(各36亿元)。

从投资方、项目属性看,江门招商引资提质增量成效显著。一季度,全市新增项目81个,计划投资额513亿元;增资扩产项目26个,计划投资额161亿元;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项目29个,上市企业或行业龙头投资项目9个,中国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个,专精特新企业投资项目5个。(南方日报网络版)

5、中山“熟地”招商与“拿地即动工”无缝衔接 项目从洽谈到动工仅用51

从会面洽谈、签订战略协议到拿地动工,全流程仅用51天。近日,广东医谷·中山生命科学园正式动工。中山将“熟地”招商与预受理机制结合,把项目审批提速工作提前至招商选址环节,创造了产业项目落地新纪录。

223日,中山与中创集团会面洽谈,签订战略协议,中创集团将在中山建设广东医谷·中山生命科学园项目。414日上午930分,该项目成功竞得位于中山市三角镇一宗209亩的工业用地。在付清土地出让价款后,该项目相继于当天上午931分取得《用地规划许可证》、932分取得《不动产权证》、933分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013分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43分钟即完成四证的出具,实现“拿地即动工”,从招商洽谈到拿地动工全流程仅用51天,实现项目招商至拿地动工的全面提速。

该项目招商进驻与拿地建厂各环节能够“无缝衔接”,得益于中山对产业用地的超前部署,保障优质项目“来了就有地”“有地尽快建”。

一方面,通过持续改革,中山已储备了一批可马上实施建设的“熟地”用于招商引资。截至目前,中山市十大主题产业园整备范围内立即可供出让的产业用地超6000亩,100亩以上可供出让的连片产业用地23块。

另一方面,通过近两年的实践,中山已在全省率先实现项目常态化“拿地即动工”,充分利用土地出让公告从发布到成交约30天的“空档期”,统筹有关部门提前对成交后的6个审批环节进行预受理、预审查,通过预审意见“互认”,实现审批速度全面提升,缩短审批时限长达90天。

中山在实现项目常态化“拿地即动工”的基础上,通过市前期办提级统筹,联合市招商部门及镇街提前谋划,从项目选址阶段提前介入,进一步压缩了项目用地拿地前的审批时间。(南方日报网络版)

 

三、产业简讯

1、广东:三年时间推动形成更具全球影响力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411日,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广东省工信厅、广东省工商联联合出台《广东省推动智能家电标准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明确广东将用三年时间推动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更完整、更强大、更具全球影响力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助力广东制造业当家,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行动方案》围绕健全智能家电先进标准和质量体系、加快绿色化转型、深化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夯实质量基础设施等五个方面提出23条举措。

2、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31个项目签约、开工

14日,广东省(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举行集中签约、开工仪式,31个计划投资超百亿元的项目签约、动工,涵盖汽车零部件、两轮电动车、工业铝型材等领域。

广东省(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下称“肇庆集聚区”)是省政府批准成立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之一。今年,肇庆集聚区在全省率先实现管理机构实体化运作,与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实现融合发展,市管起步区收储“熟地”2000亩,新引进优质项目30多个。(南方日报网络版)

3、韶关打造“中国食用菌预制菜之都”

院士大咖主题分享;现场达成39项农业项目,总投资98.58亿元……41718日,2023中国(韶关)食用菌预制菜产业暨韶关农业高质量发展招商大会在韶关市举办,食用菌种植生产、预制菜研发加工等各方产业精英和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共商食用菌预制菜产业发展思路。

据介绍,食用菌是子实体硕大、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目前,中国是全球食用菌第一生产国,拥有丰富的食用菌资源。依靠南岭这一广东省最大的天然生物基因库,韶关既是全球草菇人工栽培的发源地,也是国内三大茶树菇生产基地之一。

韶关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产业禀赋优异,现已成功创建了曲江区食用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武江食用菌(科学院)产业园和曲江区预制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经营主体上百家。2022年,产业园主导产业综合产值超过18.4亿元,日产鲜菇超百吨,主要品种的种植规模及产量占全省60%市场份额。

“接下来,我们将充分挖掘预制菜产业文化,加强品牌建设,让‘韶关味’预制菜走进千家万户,力争将韶关打造为‘中国食用菌预制菜之都’。”韶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叶洪番表示。(南方日报网络版)

4、韶关203个项目集中开竣工 总投资231亿元

421日上午,韶关市举行2023年第二季度集中开竣工暨中金岭南功能材料产业园开工活动。活动现场,203个项目集中开竣工,主要涉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零部件制造、工业技改、化工新材料、农林牧渔等行业,以及基础设施、社会民生、乡村振兴等领域,总投资231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116个,竣工项目87个。

当天开工的中金岭南功能材料产业园是韶关推行“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的又一重大成果。作为韶关市首批“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试点企业,韶关冶炼厂采取由政府按土地现状收储公开招拍挂的形式,盘活园区土地。在此基础上,该项目利用韶关冶炼厂现址已形成的产业基础进行延链、补链、强链,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型功能材料、高端智能装备制造、金属二次资源循环利用三大主导产业,打造百亿级有色金属资源循环与功能材料科技型园区,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南方日报网络版)

5、相关企业近七千家!深圳储能产业迎来“风口”

“双碳”背景下,储能产业迎来了“风口”,相关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昨天(49日),记者从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目前深圳全市从事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及电磁储能等经营业务的储能企业有6988家,注册资本1661.73亿元,从业人员有18.79万人,取得的发明专利有1.19万件。作为一向嗅觉灵敏的深圳创业者已开始积极投资布局,抢占储能产业制高点和产业发展前沿。

据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统计,从2022年新登记的经营范围涉及储能的企业情况看,出现逆势增长的态势,达1124家,注册资本267.86亿元;分别较2021年的680家、201.76亿元,同比上升65.29%32.76%202311日到320日,全市新登记的储能企业已有335家,注册资本31.35亿元。(深圳特区报)

 

四、创新驱动

1中山:与深圳全力推进102平方公里深中合作创新区建设

近日,中山火炬高新区在深圳举办推介会,共促成38个深圳意向投资与合作项目签约,涵盖智能装备、光电信息、健康医药等产业领域,签约总额超530亿元。活动上主力签约的是医药类,10个意向落户平台类项目与中山签约,将落户健康基地,包括联东U谷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联科翰微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昊丰医疗器械CDMO平台、中交城投生物医药园、那兰生物项目、汇得医疗MAH项目等,投资总额达93亿元。推介会上首次公布深中合作创新区详细情况,创新区选址民众街道,距离深中通道马鞍岛起点10分钟车程,规划102平方公里,未来十年,深中合作创新区重点培育智能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与新材料、数字创意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重要配套产业,并为战略产业预留发展空间。

2、东莞:首创智链通”“绿链通,精准支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

近日,人民银行东莞市中心支行积极创新再贴现运用方式,在全国首创智链通(智能制造产业链票据再贴现)、绿链通(绿色制造产业链票据再贴现),并在当天为民生银行东莞分行、招商银行东莞分行分别办理首批智链通”“绿链通再贴现6300万元、3800万元,惠及智能、绿色制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6家。人民银行东莞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行将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协同地方产业政策,加强工具创新运用,逐步加大智链通”“绿链通等再贴现办理规模,着力降低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企业融资成本,持续提升企业融资便利性、可得性和获得感。

3深圳:新增认定2022年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826家,宝安区企业数量居首

410日,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正式认定2022年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826家。上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平均成立年限约为12年,其中成立年限在610年的企业最多,占比达34.15%。主要集中在4个区,宝安区1260家,占比26.11%;南山区1087家,占比22.52%。龙华区767家,占比15.90%;龙岗区624家,占比12.93%。在行业分布方面,数量最多的前五个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26.2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21.82%,专用设备制造业占比9.2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比7.30%,通用设备制造业占比5.76%。经过本次认定,深圳有效期内专精特新企业已超过8600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2家。

4、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项目启用 带动“湾区制造”通达世界

418日下午,一批变压器、音频功放模块等出口货物在东莞虎门港综合保税区内的“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办理海关通关手续、完成航空安检和打板后,乘坐专用船舶从东莞港起航,直达香港机场码头,再装上飞机发往全球。这标志着空港中心项目正式运行,是全国首个直达机场空侧的跨境海空联运项目。

空港中心项目是为了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电子制造等高附加值产业对航空运输日益迫切的需求,由东莞市政府、香港机管局和黄埔海关共同探索出的一条互利共赢、创新合作跨境贸易通道。该项目实现了香港机场相关功能和服务向东莞的延伸,将带动“湾区制造”通达世界。

以往内地出口货物经香港机场发往全球,需要先办理海关通关手续,再通过公路运输经深圳口岸后,运到香港机场货站,在香港机场货站进行安全检查后,按照一定的规格装到飞机的集装器上(俗称“打板”),最后再装载进飞机货舱里。空港中心正式运行后,内地出口货物可在空港中心“一站式”办理海关通关手续、完成航空安全检查和打板,通过海运直达香港机场装机发往全球。

华海科技物流供应链(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浩声说,空港中心设立后,相关环节在东莞就能完成。空港中心试运行阶段,已有30多家外贸企业选择在空港中心申报进出境货物。正式运行后,预计营运成本和货物处理时间将分别减少近三成。(南方日报网络版)

 

五、绿色金融

1、深圳:16家国内创投机构和科研机构联合发起光明科学城创投联盟

近日,"深圳创投日"第六站走进光明区,围绕合成生物和脑科学、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智能传感、新材料等领域,推介光明优质营商环境和创新创业生态,为产业提速聚集新动能。会上,光明区政府与微众银行等多家银行及创投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为加速推进光明科学城创投生态建设,16家国内头部创投机构和顶尖科研机构联合发起光明科学城创投联盟,通过聚集光明科学城相关企业、高校、科研平台、重大设施、业内顶级创投机构、金融机构、创业孵化器、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引导基金等优势资源,为光明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小微企业及创投机构提供多元化服务,以资本为纽带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构建。

2、惠州:2023年支持制造业贷款金额不少于50亿元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惠州市金融工作局、惠州银保监分局联合印发《2023年惠州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惠州要力争2023年全市本外币存款、本外币贷款、证券交易额和保费增速分别高于8%15%8%7%,着力引导金融资源加大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全年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制造业贷款金额不少于50亿元,推动新增制造业贷款占全市新增贷款比重超50%,全市基础设施业单位贷款余额新增150亿元,实现转贷服务规模2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