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研究院官网 ------ 网站技术支持:互联斗士 | 联系微信:gsvplus
广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研究院Guangxi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全国咨询热线:010-88888888
您的位置: 首页 >政策研究 >政产经政策导读特辑

粤港澳大湾区产经政策导读专辑(第17辑)——“工业立市”、“制造强市” 深圳出台重大产业发展举措及启示

作者: 点击:1664 发布时间:2023-01-20

粤港澳大湾区产经政策导读专辑


(第17辑)

 

粤港澳大湾区“十四五”发展关键词

发展、创新、开放




【编者按】2022年,深圳连续出台新政,这些政策的目标指向都十分明确——坚持制造强市。深圳为什么在时隔20年后重提“制造强市”?深圳“制造强市”主要内容特点是什么?对其他城市的发展带来什么启示?本期《产经要闻简讯》对此进行简要分析和解读。

 

在全国制造业发展大局中,深圳是重要一环。深圳制造业占GDP比重超过30%,远超东京、巴黎等国际大都市。深圳制造业体系完备且强大,其先进制造水平亦领跑全国各大城市。数据显示,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12到2022十年间翻了一番,2022年达到4.5万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50%,连续3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2022年,深圳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20个,累计达67个,位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截至2022年10月,深圳“专精特新”企业共有3842家,其中制造业企业达3051家。深圳一直以来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不断深化完善创新科技生态链和供应链,夯实制造业基本盘,发力先进制造业,为助推“制造强国”建设贡献了强大的深圳力量。

2022年,深圳连续出台新政,这些政策的目标指向都十分明确——坚持制造强市。5月26日,深圳发布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30条举措,提出“开创工业立市新格局、争创制造强市新优势”;6月6日,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6月8日,深圳科创委、发改委、工信局三部门联合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那么,深圳为什么在时隔20年后重提“制造强市”?深圳“制造强市”主要内容特点是什么?对其他城市的发展带来什么启示?

一、“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是深圳的安身立命之本

纵观深圳40多年来的发展,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一直是支持城市高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三来一补”起步,深圳打下工业的底子;从模仿创新为代表的工业化到立志腾笼换鸟、淘汰低端落后产能,深圳获得“世界工厂”的名号;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圳制造”已经踏进新的发展阶段。

在四大一线城市里,制造业一直是深圳最亲密的伙伴。全市约三分之一的就业人口直接从事工业,其中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对深圳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深圳第二产业占比一直是最高的,2021年达到了37%,甚至可以说没有制造业,就没有深圳如今的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过去40多年,深圳就是通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完成的原始积累,从一个出口加工型特区,演变成为中国一线城市、世界一线城市。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可以视作深圳的安身立命之本。

新发展阶段下,深圳要“开创工业立市新格局、争创制造强市新优势”,则需要摸清制造业的优势与不足,实现扬长避短。近年来,深圳在制造业发展上面临诸多挑战,迫切需要推动制造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

一是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面临挑战。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加剧逆全球化趋势,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面临重大风险。新发展格局下,我国许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使制造环节中间投入品对海外依存度较高的行业“断链”风险加剧。

二是激烈的区域竞争放大城市虹吸效应。在创新资源争夺加剧的背景下,如何避免与其他城市低水平同质竞争,并保持制造业相对竞争优势,成为深圳未来产业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

三是制造业发展稳定性和后劲不足。2022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还需要时间,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后劲和附加值还需增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仍然呈下滑态势”。

四是在全球产业链中话语权、定价权相对较弱。深圳很多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依然是一个‘配套者’的身份,无论是话语权还是定价权都相对较弱。《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文件指出,深圳制造业“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均衡、单一产业比重过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不够等问题,亟须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领军企业集群、强化科技创新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这些挑战和不足,既有当下全国制造业发展阶段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有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深圳自身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障碍。放眼全球,先进制造业越来越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断强调再工业化,以科技创新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以此强化实体经济,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增强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深圳率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未来产业发展绘制“路线图”,展现了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担当和作为。

二、深圳“制造强市”主要内容特点

(一)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提出培育若干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即“20+8”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体系),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优质龙头企业,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打造现代化先进制造业园区和世界级“灯塔工厂”,形成引领型新兴产业集群,网络与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海洋产业等增加值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工业母机等产业短板加快补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现代时尚等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合成生物、区块链等未来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新增长点。

(三)建立“六个一”工作体系,完善重点产业“链长制”,坚持一个产业集群对应一份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清单、一份招商引资清单、一份重点投资项目清单、一套科技创新体系、一个政策工具包、一家战略咨询支撑机构,逐步实现“一集群、一基金、一展会、一论坛、一协会、一联盟、一团队”,做到专员负责、挂图作战,精准高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四)积极探索多样化、专业化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优化存量资金结构,打通市、区两级产业基金通道,强化产业专项资金与引导基金协同联动,提升基金管理团队专业化水平,实现“一产业集群、一专项基金”,建设国际风投、创投中心,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

(五)建设重点产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2022年6月深圳出台实施“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行动计划,同步出台了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30条”、《深圳市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等政策措施,高标准规划建设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为破解用地供应紧张难题,深圳提出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工业上楼”产业空间,并将持续5年,其目标是将容纳低端制造业的旧工业楼房,改造成集研发、办公、生产于一体的新型工业楼宇。提出要以高质量产业空间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依托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打造“垂直工厂”,规模化提供优质、低成本的城市产业基础设施。

市场主体、要素与资源在一定空间内的集聚,不仅能够使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共享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同时能够大大降低的信息搜寻成本、交通成本、生产成本、服务成本、交易成本等,共享规模经济收益。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不断增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互衔接、相互融合,构建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

(六)推广“工业上楼”模式。2021年7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总结梳理了深圳经济特区已复制推广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其中,在第十条——划定“区块线”,保障工业发展空间的内容中明确提出要推广“工业上楼”模式。

“工业上楼”不同于传统模式下在单层工厂中进行生产,而是在高层大厦中进行企业的生产、办公、研发、设计的新型工业楼宇模式。上楼对象多为轻型生产、环保型和低能耗类型的高端制造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此次“工业上楼”是深圳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和厂房空间资源紧缺的双重背景下,城市空间形态战略性的创新和突破,从中可见深圳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工业的决心和信心。

(七)抢先布局发展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抢先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就是抢占未来制高点。《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深化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协同”为主线,围绕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五大环节,实施“强基”、“突破”、“加速”、“融合”、“汇聚”五大工程,推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人才链、围绕人才链完善教育链,促进科产教融合发展,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

三、对其他城市发展带来的一些启示

(一)“工业上楼”有助于巩固优势产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1、提升工业用地投资开发强度,使有限的产业空间得以最大化利用;

2、释放更多产业发展空间,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3、把产业相关企业最大限度集中在某一个区域内,有效引导产业发展布局,实现高新产业聚集;

4、在工业厂房中融入生产配套、生活服务配套等,实现空间集约、功能复合目标。

(二)推进“三生”、“三创”、“三平衡”落地实施

一是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生产空间高质、生活空间便利、生态环境优美。以人才为导向,留有足够的高标准厂房,并配有研发办公、居住生活、休闲购物、运动健身、绿化等空间。

二是创新、创业、创投“三创结合”,激发年轻人创新活力,打造创新城区,形成浓厚的草根创业创新氛围,吸引社会资本,孵化大量初创企业。

三是运营与财务、投入与产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三个平衡”,实现供给可持续,租金可预期,经验可复制。

(三)紧抓重点任务实现突围

深圳推进“工业立市”,紧跟世界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把握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加快抢占世界产业竞争格局的制高点。

一是以产业高端化为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领域,攻关前沿技术,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集群,担当起整合全球资源、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支撑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使命。

二是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坚持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加快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创新要素集聚,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激发现代产业体系活力。以数字赋能、技术改造、品牌打造等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科技型、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以产业融合创新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迈向全球高端产业价值链。

三是以开放合作为牵引,畅通产业循环。促进产业发展外循环与内循环的互动融合,形成高效产业链“双循环”。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机遇,通过推动区域内闭环产业供应链重构,打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主要环节上的堵点,形成快速畅通的内部大循环。

(四)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竞争位势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任务。深圳建设“制造强市”,以塑造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为牵引,全方位提升深圳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位势,为未来在产业领域形成全球标杆奠定基础。

一是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推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深圳加快与周边城市群的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与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联动发展,推动广深共建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梳理产业链生态,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招商,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集群式发展,留住产业链中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部分,外迁生产制造、分流原材料供应链。推动黄金珠宝、服装、家具等传统优势产业时尚化、国际化、高端化,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制造业新业态,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

二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增强核心技术供给能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推动领军企业研发创新链条前移,鼓励行业领军企业联合高水平科研机构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在基础软件、工业母机、关键元器件、集成电路等领域实施梯度攻关,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增强核心技术供给能力。创新技术攻关项目组织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式资助”、“里程碑式考核”等制度进行科研攻关,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标志性成果。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围绕5G、物联网、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一批新型产业基础设施,在基础工业软件、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等领域加强研发力度,提高产业基础领域供给质量稳定性。

三是加快产业跨界融合,创造产业发展新价值。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促进有条件的制造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服务型企业向制造领域延伸,打造一批产业融合型龙头企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增值服务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服务型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价值化、专业化、协同化方向发展。积极发展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前瞻布局虚拟制造、协同制造,推动制造业企业从原来单纯的制造端向产业链前端延伸、向产业链后端拓展,推动制造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管理链的重构。

四是促进产业开放合作,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大循环。加强产业国际合作,为外向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提升产业发展空间。以境外园区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形式助推深圳企业“走出去”。加深与新加坡、日本、韩国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领域的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推动国际产业合作向创新链前端、价值链高端的创新研发、创意设计、终端服务等环节延伸,构建产业海外供应链。大力培育“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和供应链。

(五)构建更强的要素供给体系,从工业用地用房、用电、就业、融资等方面给出具体对策。

一是加强工业用地资源保障、稳定工业用地规模,加快建设2个100平方公里优质工业空间,在“十四五”期间完成20平方公里左右大型工业空间编制,有序推进25平方公里优质工业空间持续转化,进一步降低工改M1项目审批门槛,优化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审批服务,全面推行一征地就开工模式。

其次,增加高质量工业住房的供应。加快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规划建设,推广工业上楼新模式,为给企业提供拎包入住,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制定产业用房租金参考价格体系,纳入深圳市产业用地供需服务平台管理的政策性产业用房租赁期限和租金参照产业用房管理办法确定,引导股份合作公司等市场主体参照执行。

在为企业提供间接融资服务方面,引导金融机构通过降低贷款利率,促进只贷不还,提高纯信用贷款比重等方式支持工业企业发展,建设全市综合金融数据征信平台,为工业企业融资提供征信服务和专项融资产品对接服务,将金融机构制造业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占比等指标纳入监管、监测和考核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续贷条件的工业企业按续贷正常业务办理,不得盲目惜贷、抽贷、断贷和压贷。

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按照一集群一基金配置原则,加快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专项投资基金,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发展政策,建设创业投资机构国际聚集区,实施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按照上市培育政策支持企业在境内外市场上市,延长民营企业稳定发展基金支持优质中小企业专项实施方案实施期限至2025年底。

支持企业扩大国内市场,大力培育引进工业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工业企业网上采购率和销售率,支持和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广交会等各类国内线上线下重点经贸活动,鼓励发放消费券,出台汽车、家电、智能终端以旧换新政策,加快充换电站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强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对自主创新产品的采购。

在对外贸易方面,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建设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促进关键元器件供应价格稳定,深化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继续推进独立站、公共海外仓等国际营销体系建设,开展仓储配送、营销推广、售后维修等本地化运营,引导企业加快开发RCEP、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等。

四、媒体视点

(一)证券时报:深圳重提“工业立市”,助推制造强国建设

1月12日,深圳市工信局印发《关于实施阶段性支持工业经济运行措施的通知》提出,鼓励工业企业扩产增效,帮助工业企业开拓市场,并扩大相关医药用品企业生产能力。此次深圳发文助力工业经济稳增长,是对其此前提出的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进一步增强深圳工业经济运行能力战略的有力践行。

(二)人民网:深圳2000万平方米“工业上楼”厂房空间开启招商

1月10日,深圳市举行“20+8”产业2000万平方米“工业上楼”厂房空间项目招商大会。

2022年6月,深圳出台《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总规划用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2022年11月,深圳又推出“工业上楼”计划,连续五年每年建设2000万平方米优质、经济、定制化厂房空间,“工业上楼”厂房租金平均35元每月每平方米,打造国际一流的新一代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型制造业园区。计划推出后,一个多月时间就有300多家企业提出超过500万平方米的厂房需求,充分彰显了深圳工业发展后劲。

(三)东方财富网:把“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成“制造强市”的关键力量

2022年,是深圳“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增长最多的一年。深圳年度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增数量重回全国前三,共新增276家。截至2022年10月,深圳共有“专精特新”企业3842家,其中442家为“小巨人”企业。在3842家“专精特新”企业中,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比最多,达3051家,内含371家“小巨人”企业,九成以上“小巨人”集中在制造业。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达564家,包含45家“小巨人”企业。在《“专精特新”企业服务实施方案》中,深圳设立了“小目标”:到2025年,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万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600家以上。

(四)深圳商报:深圳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2022年8月,全球500强企业ABB电动交通中国总部正式入驻深圳南山。未来,ABB电动交通将继续加大在深圳、在中国的投资,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密切合作,创造一个更加绿色、智能、可持续的交通生态体系。”

据统计,2022年,深圳拥有世界500强企业10家,中国民营500强企业25家。经认定的市级总部企业数量达335家,较2017年的97家增长2.5倍。市级总部企业2021年在深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约三分之一,贡献税收占全市比重约40%,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力引擎。截至2022年11月22日,深圳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到400家,总市值达8.48万亿元,其中有16家公司市值超千亿元,总部经济已成为深圳一张金牌“名片”。

(五)中国经济导报:深圳总部经济蔚然成势,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早在2008年,深圳就吹响了发展总部经济的号角,出台《深圳市总部企业认定办法》和《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2012年出台《深圳市鼓励总部企业发展暂行办法》;2017年,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发布《深圳市鼓励总部企业发展实施办法》,从落户、租购房补助等多方面,对总部企业发展予以支持;2018年,出台《深圳市总部项目遴选及用地供应管理办法》。2021年,深圳加速打造跨国公司总部,出台了《深圳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总部企业办法》。2022年8月,出台了《关于〈深圳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总部企业办法〉的实施细则》,推出一系列针对跨国公司总部落户的奖励措施,为跨国公司在深设立跨国公司总部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8年至今,深圳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从1到10,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深圳总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更令人惊喜的是,当前深圳总部经济正加速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服务经济等发展融合,在生态思维和平台思维的“重塑”下,孕育着新一轮创新发展动能。

(六)新浪财经:企业“联合上楼”,深圳创新发展总部经济

为打破土地紧张格局,近年来深圳多个区尝试多家企业联合竞拍土地建设总部办公大楼。有分析人士表示,联建总部大厦的方式,可以使土地利用效率达到传统招拍挂方式的10倍以上,也让人看到了深圳发展总部经济的持续创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