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40年前的今天,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国家批准在广东深圳、珠海建立经济特区;其后又在福建厦门、广东汕头,海南,新疆喀什、霍尔果斯建立经济特区。
40年来,作为所有经济特区中最成功的样板,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1980到2000年,依托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建立完备的工业和三产体系,培育发展高新技术和金融产业,成长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
2000到2020年,着力布局科技创新及产业升级,发展壮大战略行业龙头企业,经济特区延伸到全市范围,进一步成长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
深圳特区40年,就是一部产业升级发展史。
前半程,深圳完成了从“三来一补”加工制造到“世界工厂”产业链条的巨大飞跃;后半段,深圳又完成了从“山寨之都”模仿跟随到“科技之都”引领创新的华丽转身。
聚焦最近10年发展历程,本文试图勾勒出深圳的“科技之都”逆袭史。
顶层设计的支持和谋划
2010,深圳特区建立30年。那一年,“新深圳人”的说法还未像近年来这般流行,深圳依然是“打工者”的圣地,但“世界工厂”的标签逐渐褪去,“山寨之都”的名头愈加响亮。
同样是在这一年,国家对深圳提出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此时的深圳,虽然已经从2000年代初“你被谁抛弃?”的大讨论中走出来,却仍处于“二次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四大支柱产业中,以电子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经历转型阵痛期。
一方面,在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大批外资代工厂或压缩规模或关闭转移,本土代工厂同样经历了国外品牌商大举取消订单的艰难时刻,于珠三角城市而言,虽然东莞产业链受冲击最大,但对深圳电子制造业的影响亦不小。
根据央视报道,深圳本土手机厂商数量在2008年开始急剧下降,到2012年只剩400家左右,不到高峰时期的十分之一。
另一方面,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制造业城市也在积极响应广东号召,主动进行“双转移”和“腾笼换鸟”战略。深圳土地资源日渐稀缺,对“落后产能”工厂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迁支持力度也是最大。当然,如果传统制造业企业可以转型发展到先进制造业领域,深圳同样欢迎这样的企业及其产业。
官方数据显示,深圳在2011到2015的这五年时间中,总计淘汰转型的低端企业超1.7万家。而在过去10年间,深圳先后9次修订产业导向目录,主动淘汰数万家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业,成为国内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最高,万元GDP水耗、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大城市。这也成了近年来深圳天气质量持续在国内大城市排名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
“腾笼”很重要,“换鸟”更关键。特区40年,深圳以制造业立市的主基调,一直都未曾动摇过。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举外迁的同时,真正拥有高新技术和科研能力的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成为深圳新的“时代骄子”。
十多年前,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远未像今天这般火热,深圳同样走在了所有中国城市的前列。
2008年,深圳出台国内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规划《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明确2015和2020年的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目标,之后陆续出台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文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规划等系列政策,从财政金融支持、人才支撑、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全面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重视技术研发的另一面是要保护好“知识产权”。同年,深圳出台全国第一部综合性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若干规定》,之后又成立知识产权法庭,多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顶层设计上的支持和谋划,让深圳抢占了国内“科技之都”建设的C位,而其能否落地开花,则需要深圳的企业及创业者们来进行回答。
领军企业的涌现和带动
2008年,深圳设定的2015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目标是,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现在回看2015年前后的深圳,其基本上算是做到了这一点。
商业周刊在2015年初发表的《深圳:中国硅谷?》一文中总结道:
深圳在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电子制造基地。2014年,深圳创业公司一加科技的一款手机在欧美大受赞誉;过去两年,数百名创客在深圳制造了自己的智能手环、机械手臂;英特尔、微软、高通等国际巨头纷纷拉拢深圳,谁都想在深圳的硬件产业链上分一杯羹。
告别“山寨之都”,深圳开始走向“硬件天堂”的新时代。
面向消费者的科技产业,主要包括互联网和硬件产业,深圳之所以得名“科技之都”,更多还是因其无比强大的硬件制造产业集群,当然深圳也诞生了腾讯这样的互联网龙头企业。北京则是因其拥有的超然于国内其他城市的强大互联网产业集群,而与深圳共同组成了中国唯二的“科技之都”。再细分的话,你可以叫深圳是“硬件之都”,北京是“互联网之都”,民间也流传着“做硬件去深圳,做互联网去北京”的说法。
作为新老领军企业的代表,华为、大疆已然成为深圳“硬件之都”皇冠上的璀璨明珠,而更多的硬件创业者们正在做着“下一个华为/大疆”的梦想。
科创产业发展布局早,顶层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再加上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来自于大江南北的有志年轻人,深圳能在硬件领域涌现出华为、比亚迪、中兴及大疆、优必选、柔宇等新老代表企业,似乎是一种必然。
需要强调的是,没有之前建立起的扎实制造业根基和全产业链条,深圳现在的硬件科创产业也将如同“无源之水”。
经济学人杂志在2017年4月发表的《深圳已成为创新温室》一文中就曾惊叹:
任何人都可以带着一个想法来到深圳,以合理的价格进行原型设计、测试、制造并推向市场。深圳已成为世界五大企业家之都,成为全球硬件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在硅谷,在加州开展的创新已经无法与深圳制造者的生态系统匹敌。
从传统的电子制造产业,到之后的功能机山寨产业,再到智能手机时代的华为王者征程,以及新硬件时代大疆们的崛起之路,深圳的硬件制造产业发展既一脉相承,更勇攀高峰。中国企业家协会前理事长李德成曾提出,深圳的高新产业发展采取的是“爬锅底”策略,即从低层次起步,然后逐步向上攀援。
道理易理解,行动难持久。如果每个城市都可以将某项朝阳产业一以贯之,持续去进行打造升级,那么是不是每个城市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高精尖产业?实际上,能打造出哪怕一项产业杀手锏的城市都不多见,何况各个城市间亦要针对某一热门产业领域比出个1、2、3来。
所以,主观原因上,深圳科技产业在努力升级、企业在力求突破;客观原因上,深圳硬件科创发展拥有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优质沃土及产业资源:双管齐下,深圳最终拥有了新老领军企业领衔的面向现在和未来的科技产业梯队企业,并且在国内甚至全球建立起了自己的产业统治力。
深圳特区40年,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创新发展在深圳已经不再是一个产业领域的创新,而是从单一创新上升到集成创新,从局部创新拓展到系统创新。
2010年代,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以及智能手机在全球的普及,深圳的华为、东莞的OV,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明星科技企业;2020年代,伴随5G和物联网的普及,深圳海量的智能硬件企业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舞台。
高知人才的聚集和涌动
特区建立40年,深圳常住人口从1980年的约30万,飙升至2019年的约1344万。
“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流行语,加之近年来大力实施的落户补贴和人才引进政策,深圳直到现在都是人口吸引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得年轻人的城市得未来,成立仅40年、且户籍人口占比较低的深圳特区,天然地就对所有中国年轻人有着强大吸引力。
而深圳科技产业的强大,又在吸引着源源不断的高知人才。其中,尤以头部企业的虹吸力度最为明显。近年来,华为一直都是清华、北大等中国顶级高校毕业生的最大雇主,而且招聘人数遥遥领先于其他企业或机构。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企业,同样是名校毕业生的强劲“收割机”。而像比亚迪、大疆这样的新兴领域巨头企业,亦对高知人才有着极大吸引力。
正是凭借科技产业的强大、科技企业的强大,即便深圳目前高等教育依旧相对薄弱,但依然吸引了大量外地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涌入深圳。此外,还有众多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等聚集深圳。
得高知人才的城市得天下,深圳科技产业想要取得更大突破,深圳科技企业想要涌现更多领军选手,就必须要在科研人才、专家群体的建设上取得更大成绩。
近年来,深圳持续发力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配套建设,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为了能更好留住和服务好这些年轻人群和高知人才。
深圳还很年轻,未来的路也还很漫长,目前能吸引到如此庞大规模的人才群体,也算实属不易。而现在的深圳,不管创业密度还是商事主体总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科技之都的新烦恼
特区40年大庆,“科技之都”深圳光芒万丈。
然而稍微冷静下来,这个城市所面临的诸多发展难题依然摆在那里,尤其是楼市畸形发展问题。
自去年8月“先行示范区”支持意见出台后,深圳房价就走上了新一轮的“独立”上升期,11月取消“豪宅税”让火烧更旺,并在今年上半年达到沸点。不得已,深圳在今年7月祭出“史上最严”楼市调控政策。目前来看,也取得了阶段性的阻遏效果。
只是待到大庆系列活动结束后,深圳的2021年房价是否又会再度飙升呢?
此外,工业土地受限所引发的深圳先进制造业外溢现象,日益受到越来越多深圳人的关注。另一边厢,深圳却在大建写字楼,以致于近年来的空置率持续高企。
华为终端之后,接下来是否会有更多深圳本土科技巨头和明星企业,将其硬件制造基地迁出深圳呢?连带的,深圳未来还能留下多少先进制造业工厂呢?
而科技领域中的互联网产业,深圳近20年来无一家新兴巨头企业诞生,以至于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深圳第二大互联网公司是哪家。
当然,华为、平安、招行等深圳本土巨头企业,近年来也在持续发力互联网产业,所以多少也能弥补深圳在腾讯互联网之外的一点空白。只是,深圳想要进一步从“硬件之都”跃升到更加全能的“科技之都”,互联网产业集群这一块的发展需要有更大的突破。
文章转载,侵权即删(内容来源: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