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政产经要闻简讯
第八十一期
粤港澳大湾区“十四五”发展关键词
发展、创新、开放
一、政策导读
1、穗港签署推进两地养老合作意向书 大湾区养老融合再提速
近日,第八届中国(广州)国际养老健康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老博会”)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开幕。穗港两地签署了推进两地养老合作意向书,加强双方养老服务各领域的合作交流和互访。
本届老博会紧扣“助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设置养老服务、智慧养老、机构养老及旅居康养、康复护理及辅助器具、适老化及健康家居、老年人用品产品、银发经济新质展区、老年健康食品及健康管理、智能大赛获奖产品展示专区等特色展区,展品范围囊括“衣、食、住、行、医、康、养、学、游、娱、友、财”,覆盖银发经济全产业链,汇聚超3000种前沿养老成果,同步创新举办首届大型银龄乐活节。
开幕式上,穗港两地签署了推进两地养老合作意向书,湾区养老融合再提速。广州市民政局将在省民政厅与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局合作框架协议下,细化框架协议任务,推动广州市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纳入香港特区政府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加强双方养老服务各领域的合作交流和互访。
“规模越来越大,参展的观众越来越多,科技含量更高,国际元素更丰富。”广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严福长介绍,本届老博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300多家企业与机构,带来了许多前沿的养老解决方案和技术产品。
广州市民政局在展馆醒目位置设立了银发经济专题板块,重点介绍广州民政部门在推动银发经济发展方面的工作情况和近年来在养老服务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老博会融入“百千万工程”元素,在广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的指导下,举办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康养产业专场供需对接会,拓展康养产业发展新路径。
本届老博会还计划举办超30场高规格、高水平的主题论坛、圆桌对话及项目对接会,汇聚行业精英,共谋养老产业新未来。(南方日报网络版)
二、经济动态
1、广东发布前7月经济数据!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
8月23日,广东省统计局发布2024年1月至7月经济运行简况。数据显示,广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新动能快速成长,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但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
1月至7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9万亿元,同比增长5.7%。
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5.0%,制造业增长5.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8%。分行业看,全省在产工业行业大类增长面66.7%,与上半年持平。
重点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7.7%,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1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3.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1.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4%。
高技术产品产量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24.8%、19.2%、30.5%、32.0%。
2024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2.64万亿元,同比增长8.3%。
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0.3%、15.0%、5.9%。
1月至7月,全省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0.1%、3.5%。其中,民航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增长23.5%、22.2%。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5.0%。全省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13.1%、22.0%,其中,铁路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15.8%、7.0%,民航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20.5%、30.7%。
1月至7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下降1.9%;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7%。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等带动下,设备工器具投资保持23.4%的较高增速。
工业投资增长14.0%,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6.3%。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3%,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5.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8.1%。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1.1%、5.2%。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同比均增长25.1%;高技术服务业投资中,信息服务业、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投资分别增长16.4%、4.9%。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清洁能源投资增长11.9%。(南方网)
2、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4周年 经济总量从2.7亿元增至3.46万亿元
1980年8月26日,深圳和珠海、汕头、厦门等城市一起获批成为首批经济特区。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经济特区便肩负了“杀出一条血路”、为改革开放破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路的国家使命,在体制改革中发挥“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窗口”作用。
2024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4周岁“生日”。一路大胆探索、一路改革创新、一路快速发展、一路高歌猛进,44年来深圳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23年的3.46万亿元,增长超1万倍,迅速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农业县蝶变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创新发展的一个标杆、先行示范的使命之城。
为中国探路,与世界共舞。当前,深圳正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奋勇前行,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新局面、作出新贡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南方日报网络版)
3、广州今年1-7月经济数据出炉 新动能继续培育壮大
8月25日,广州市统计局公布了1-7月广州经济运行情况。据了解,1-7月,广州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新动能继续培育壮大,发展质效逐步提升。
工业生产承压运行。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0%。重点行业中,汽车制造业下降16.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5%。传统优势产业中,化妆品、家用电器两大消费品制造行业分别增长46.3%和14.3%;食品、服装服饰制造业分别稳步增长3.7%和2.1%。新动能不断培育成长,超高清视频及新型显示产业增长13.9%;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11.2%,模拟芯片、集成电路圆片、液晶显示屏、服务机器人、民用无人机等产品产量均增长30%以上。
规上服务业稳定增长。1-6月(错月数据),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4%。重点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较好增势,分别增长13.3%和8.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8.7%,其中广告、人力资源、会展、旅行社服务分别增长15.9%、15.5%、14.4%和28.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5.7%,其中文化艺术业在火爆的演艺市场的带动下增长44.7%。科技服务赋能推动产业创新升级,研究和试验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2%和18.8%。(南方网)
4、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进出口突破百亿元 累计服务651家企业
8月26日,黄埔海关披露,“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下称空港中心)进出口货值突破100亿元,其中电子类中间品占比达到70%,已累计服务超过651家企业,进出口商品种类扩大到738种,货运量达9984.46吨。
作为全球首个直达机场空侧的跨境海空联运项目,空港中心位于东莞沙田的东莞港。在东莞港码头,工人们正将刚刚从香港国际机场运来的进口货物吊装上车,运往空港中心。这批进口货物18个小时前刚从法国巴黎飞至香港国际机场,无需拆板、理货,直接从机场配套码头搭乘湾区快线海空联运专用船舶,经水运抵达东莞。(南方网)
三、产业简讯
1、广东“链式改造”为制造业数字化注入“源头活水”
广东,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从“制造业起家”到“制造业当家”,广东扛起经济大省的责任担当,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为实体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粤”力量。
底子厚,才能信心足。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省制造业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突破165万户,制造业企业86万户,新登记制造业企业9.1万户;广东规上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突破18万亿元,居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广东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工业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到50%以上。
路径明,才能有定力。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广东将数字化转型作为重要一招,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创新探索“链式改造”的实践模式,累计推动3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在“链式改造”的强有力推动下,广东数字经济规模、产业数字化规模、工业互联网平台区域发展指数等关键指标持续领跑全国,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的“金字招牌”也正越擦越亮,不断焕发新光彩。(央广网)
2、广州建设海洋中心城市 南沙是核心区
8月26日,由广州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广州新质生产力发展研讨会暨《广州蓝皮书:2024年中国广州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成果发布会在广州大学举行。会议旨在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广州新质生产力在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在此次发布的《蓝皮书》中,对以南沙为中心的广州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新格局形成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预测。根据《蓝皮书》,2023年,面对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挑战和新旧动能结构性调整压力,广州始终保持一以贯之的战略定力,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全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激活新质生产力、提升城市能级。《蓝皮书》指出,南沙是广州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核心区,是广州打造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建设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南方网)
3、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货物总值超9000亿元
据拱北海关统计,自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开通到2024年7月,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货物总值达9021.9亿元人民币。港珠澳大桥逐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全球的重要外贸通道。
8月27日10时,一批产自全国多地、集散于珠海运输的电子设备货物报关单以“提前申报”模式提交至港珠澳大桥海关。海关采取“即报即审”“即查即放”等便利化通关措施,在货物运到口岸半小时后就查验完毕。这批货物随后通过港珠澳大桥运往中国香港机场,再空运发往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
随着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加快建设,大桥功能正在不断拓展优化,如今大桥珠海公路口岸不仅是高精尖货物、供港澳生鲜产品、跨境电商包裹等进出口快速通道,更成为带动内地与港澳之间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快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物流枢纽。
目前,经大桥口岸进出口货物收发地已实现内地31个省(区、市)全覆盖。据海关统计,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总值突破第1个1000亿元用时2年,突破第2个1000亿元用时7个月,突破第9个1000亿元仅用时约5个月,不断跑出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度”。(南方日报)
4、深圳—汕头数字化转型服务联盟成立
近日,深圳—汕头数字化转型服务联盟在汕头成立。该联盟由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指挥部与汕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共同推动成立,目前已有53家成员单位。其中汕头成员单位31家,深圳成员单位22家。
成立深圳—汕头数字化转型服务联盟(以下简称“服务联盟”),是深圳与汕头两市积极响应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举措。服务联盟汇聚了深圳和汕头两市优质数字化转型服务资源力量,促进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和对接合作,挖掘行业数字化转型共性问题解决方案,共同构建良好的本地化数字化转型生态环境。服务联盟成立后,将有效助力企业解决数字化转型中的难题,引导企业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企业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南方日报网络版)
四、创新驱动
1、“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蝉联全球第二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7日公布《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科技集群,“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二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过审视专利申请和刊载在科研期刊文章的密度,识别全球科技发明和创新活动领先地区并排名。在今年的排名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2019年至2023年期间的专利申请密度为每百万人2303个,2018年至2022年期间刊载科研期刊文章的密度为每百万人3469篇,两者均比上个周期有所上升。(人民日报)
2、第26届高交会11月在深圳开幕
据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组委会消息,第26届高交会将于11月14日至16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举办,主题为“科技引领发展 产业融合聚变”,展览面积达40万平方米,采购商邀请力度与规模前所未有。
本届高交会设置了涵盖国际科技、国之重器重大装备、专精特新及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多个前沿领域的主题展区,全面呈现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未来趋势。
本届高交会上,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度拓展。截至8月初,美国、德国、英国、韩国、澳大利亚、比利时、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法国、荷兰、新加坡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明确表达了参展意向。这些国家和地区将带来各自在科技领域的独特成果和创新项目,促进全球科技的融合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高交会通过全球买家推广计划,展开了高交会历史上最系统、最全面的观众组织工作,广泛邀请世界各地的采购商。展会期间将举办17大产业采购商大会,组织超1000个专业采购团,力争实现专业观众50万人次到会,这将为展商提供广阔的市场对接机会,促进交易与合作。
此外,本届高交会将举办百余场配套活动推动科技创新,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搭建桥梁。这些活动聚焦行业热点和难点问题,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同时,高交会展会还注重展示科技创新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成果。(南方日报网络版)
3、广州今年将认定不超10家“创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8月20日,据广州市人社局消息,2024年度广州市创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项目申报工作已于近日启动。据悉,作为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本年度将认定不超过10家“广州市创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每家机构给予100万元支持;同时认定不超过10个“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项目”,每个项目给予30万元支持,拿出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支持力度大。
申报主体于即日起至8月31日登录广州市人社局的智慧人才家园网站,选择“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管理系统”填报申请信息后,在系统点击生成报表并在指定位置签名和加盖公章。已完成系统申报的企业,于9月7日前提交电子版材料至受理机构。
据介绍,广州人社部门正锚定人力资源服务业“倍增计划”靶向发力,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超2400家,行业全年营业收入达1670亿元,各业态蓬勃发展。(广州日报)
4、深中举办产业创新资源对接会 深圳近100人携创新成果参加 中山近60项企业技术需求发布
深中通道通车后,深中创新一体化开启“加速度”。8月22日,由深圳市、中山市共同主办的2024年深圳—中山产业创新资源对接会在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举行。
活动现场,来自深圳的23家科研院所、36家科技企业代表近100人携带创新成果参加此次对接会。中山同步发布了近60项企业技术需求,并遴选了9个具有代表性的合作项目进行现场签约,涵盖了科技金融、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服务等领域。
日益紧密的产业互动背后,是不容错失的发展红利——深中通道加速湾区创新要素流通,中山积极探索“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深圳研发+中山转化”等合作新模式,与深圳形成1小时科技产业协作圈,共同构建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
为深入推进深中创新一体化,今年中山市政府1号文《中山市科技创新强市十五条》明确提出,支持深圳等外市科技计划项目到中山开展成果转化,享受国家、省级项目成果转化同等政策待遇,企业研发费最高补助500万元。
产业基础方面,中山拥有33个工业大类,3个千亿级和1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正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聚焦这些领域布局建设了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开展源头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培育新赛道、壮大新动能。
发展空间方面,中山拆除整备工业用地超4万亩,并且谋划共建了66平方公里的深中经济合作区,着力发挥深圳的技术、资本、品牌、管理等优势和中山的资源、空间、市场、要素成本等优势,推动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南方日报网络版)
五、绿色金融
汕头用真金白银缓解企业融资难 企业贷款可获奖励
近日,汕头市濠江区出台金融支持“百千万工程”信贷奖补资金实施方案,发放了首笔580万元专项贷款。该方案首创对守信的借款主体予以奖励,构建“政府—担保公司—银行”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用真金白银为企业融资纾困解难。
据悉,该方案设立资金池500万元,创新提出“银行风险补偿”和“企业信贷奖励”的双向金融支持思路。其中,当银行发放的专项贷款不良率在3%以内时,濠江区即启动“银行风险补偿”,按信贷奖补资金承担10%的风险比例对银行提供补偿,剩余90%由担保公司与银行按约定比例承担;“企业信贷奖励”则对借款主体进行资金奖补,当单笔300万元(含)以上且贷款期限在六个月(含)以上的专项贷款正常结清后,借款主体可申请奖励,申请金额为单笔业务贷款本金的0.5%。
“我们针对银行发放小微企业及‘三农’主体等专项贷款出现的不良贷款项目,按照约定比例向银行提供风险补偿。”方案运营管理方粤财普惠汕头担保总经理助理陈宇航说,公司探索完善“国家+省级+地市+区级”四级政府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通过“担保机构增信+政府风险补偿”融资分险机制,将财政风险补偿资金转化为融资信用,引导和激励银行加大力度投放小微企业及“三农”主体贷款,最高新增投放可达10亿元。(南方日报网络版)